
(1).歡欣觀看。 唐 李冗 《獨異志》卷上:“時大合樂,音曲遠暢, 曲江 漲水,聯舟數十艘,進士畢集……羣衆愜望。”
(2).猶仰慕。 宋 嶽珂 《桯史·三忠堂記》:“﹝ 周益公 ﹞即為屬藁,文不加點而成,邑人愜望。四方聞其復秉筆,求者沓至。”
(3).滿足。 清 薛福成 《籌洋刍議》:“損益適足相當,彼商民猶未愜望。”
“惬望”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其解釋和文獻依據如下:
指因心情愉悅而觀賞某事物。
例證:唐代李冗《獨異志》記載,曲江宴集時,衆人因音樂悠揚、景色宜人而“羣(群)衆惬望”。
表達對他人的敬仰與傾慕。
例證:宋代嶽珂《桯史·三忠堂記》提到,周益公(周必大)撰寫文章後,“邑人惬望”,四方人士紛紛慕名求文。
表示對結果或狀态的滿意。
例證:清代薛福成在《籌洋刍議》中描述商民對政策效果“未惬望”,即尚未完全滿足。
綜合說明:
該詞在不同曆史語境中含義側重不同,需結合具體文本分析。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古典文獻或學術讨論。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本。
"惬望"是一個漢字詞語,它形容人心情舒暢,滿足愉快的狀态。它可以用來形容内心溫暖、安甯、滿足的感受。
"惬"字的部首是"心",總共有9個筆畫。
"望"字的部首是"月",總共有8個筆畫。
"惬望"一詞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朱熹的《四書正義集注》,後來成為現代漢語常用詞彙。
在繁體中,"惬"字的寫法為"愜",而"望"字保持不變。
在古代,"惬望"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惬"字有時會寫作"愜","望"字的古代寫法中也可能包含一點改動。
1. 他成功的無法言喻,内心充滿了惬望和滿足感。
2. 當我把最後一筆畫下時,我感到一種惬望的喜悅。
組詞:惬意、惬意不已、欣喜若狂。
近義詞:滿足、滿意、愉快。
反義詞:不滿、失望、郁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