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的意思、虽是的详细解释
虽是的解释
虽然。《水浒传》第三二回:“虽是你们的好情分,只是我心去意难留。”《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家伯虽是回过几次家乡,却没有带家眷。”
词语分解
- 虽的解释 虽 (雖) ī 连词,把意思推开一层,表示“即使”或是“纵然”的意思,后面多有“可是”、“但是”相应:虽然。虽则。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纵然: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 笔画数:; 部首:虫; 笔顺编号
- 是的解释 是 ì 表示解释或分类:他是工人。《阿Q正传》的作者是鲁迅。 表示存在:满身是汗。 表示承认所说的,再转入正意,含有“虽然”的意思:诗是好诗,就是太长了。 表示适合:来的是时候。 表示任何:凡是。是活
专业解析
“虽是”是一个古汉语中常见的连词性词组,现代汉语中多用“虽然”替代。其核心含义是表示让步关系,即先承认某一事实或情况,后文再转折引出与之相对或限制性的内容。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 基本释义
“虽是”由连词“虽”和代词“是”组合而成。
- 虽: 表示让步,相当于“尽管”、“即使”。
- 是: 此处用作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情况、事物或道理,相当于“此”、“这”、“这样”。
- 组合义: “虽是”即“虽然这样”、“即使如此”、“尽管这样”的意思。它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让步分句),承认或假设某种情况是真实的,为后一分句(转折分句)的表述做铺垫,后句常出现“但是”、“然而”、“却”等转折词与之呼应。
二、 语法功能与语用特征
- 引导让步分句: “虽是”位于句首或主语后,引导一个承认某种事实的分句。
- 例:虽是路途遥远,他却毫不畏惧。(《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 例:此计虽是冒险,但胜算颇大。(王力《古代汉语》)
- 预设转折: 使用“虽是”意味着说话人认为,该情况通常会导致某种结果,但实际结果或将要采取的行动与之相反或受到限制。
- 书面语色彩: “虽是”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出现在书面语、仿古文体或特定方言中,口语中多用“虽然”。
三、 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 《汉语大词典》: 对“虽”的释义包含:“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然’、‘尽管’。”并举有包含“虽是”的例句(如“他虽是新手,干得却很出色。”——此例为现代汉语用法)。《汉语大词典》是当今规模最大的汉语语文词典,具有极高的学术权威性。
-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在解释连词“虽”时,明确指出其可“表示让步,可译为‘虽然’、‘尽管’”,并常举“虽是”作为常见搭配形式进行说明。该词典是研究古代汉语虚词的重要工具书。
- 王力《古代汉语》: 在讲解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用法时,“虽”表示让步是重要内容,“虽是”作为其常见组合形式在教材例句和分析中频繁出现。王力先生是著名语言学家,其著作具有广泛影响力。
四、 与现代汉语“虽然”的关系
“虽是”是“虽然”在词汇化过程中的早期形式之一。“然”本身也是一个指示代词(义为“如此”、“这样”),与“是”功能相近。随着语言发展,“虽然”(即“虽+然”)逐渐取代了“虽是”,成为现代汉语中表达让步关系的标准连词。因此,理解“虽是”有助于理解“虽然”的构成和历史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虽是”是一个文言文及早期白话文中常用的让步连词短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词义
“虽是”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表示对某一事实的承认,后文常接转折(如“但”“却”等)。例如:
- 《水浒传》第三二回:“虽是你们的好情分,只是我心去意难留。”
- 周瑜和孙策“虽是异姓,实则兄弟”(出自例句)
二、结构分析
- 虽:连词,原为“即使”义(如《赤壁之战》“豫州军虽败于长坂”),后演变为“虽然”义。
- 是:此处为判断词,与“虽”组合构成让步结构,强化事实的确定性。
三、用法特点
- 古今差异:古代“虽”可兼表“即使”和“虽然”,但“虽是”结构多表“虽然”。现代汉语中“虽是”使用频率降低,多用于书面语。
- 语法位置:通常位于句首或主语后,如“家伯虽是回过几次家乡,却没有带家眷”。
四、权威文献佐证
- 《说文解字》指出“虽”本为虫类名称,后假借为连词。
- 汉典等工具书均标注其读音为suī shì,注音符号为ㄙㄨㄟ ㄕˋ。
建议需要深入辨析文言虚词用法的读者,可参考《古代汉语词典》或汉典网。
别人正在浏览...
闇没安住敖嬉百粤邦绩班姑薄装崩动博长成和宠嘉春元楚肆从就存立大鉴调类風不鳴條蜂锐贵好贵买轰赶红藤黄磷晦朔笳鼓之徒艰急戒指金城桃亢急卡诺课表可喜撂跤落膘瞒人汉毛裤灭弃念到潘安县疲薾平方根恰到好处迁叙千丈镜齐司封散旦散僚室氏司马迁死有余辜送丧夙尚脱膊脱稿碨柍乌程物极则反歇里歇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