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廚工和守門人。泛指仆役。 宋 劉克莊 《沁園春·答陳上舍應祥》詞:“茅檐安得庖閽,便倩了沽來酒滿樽。”
“庖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引申義及文學應用三方面解析:
基本含義
由“庖”(廚師)和“阍”(守門人)組成,字面指廚工與門房,泛指仆役。古代宮廷或大戶人家中,兩者各司其職,前者負責飲食,後者管理門戶,體現分工協作。
引申義與用法
在文學語境中,常比喻組織内部成員各盡其責、互不幹涉。例如宋代劉克莊《沁園春·答陳上舍應祥》中“茅檐安得庖阍”,以“庖阍”代指仆役,暗含對生活簡樸的感慨。
現代應用
該詞現多用于強調團隊協作或分工明确的場景,如“公司運轉需如庖阍,各崗互不越界”。
注意:不同文獻對“庖阍”的側重略有差異,部分僅保留字面仆役之意,部分則突出其象征性。理解時需結合具體語境。
《庖阍》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通常用來形容守衛宮殿或官府門戶的人。也可以泛指守衛大門以及負責守衛的人。
《庖阍》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廣”和“門”。其中,“廣”為左邊部首,表示庇護的意思;“門”為右邊部首,表示門戶的意思。
根據筆畫的計算,它共包含12個筆畫。
《庖阍》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津之治》一文中。在古代,守衛宮殿或官府門戶的人被稱為《庖阍》。後來,這個詞開始專指官方指派的門衛。
《庖阍》在繁體中的寫法是「庖閽」。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庖阍》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是「庀閽」,其中的“庀”與現在的“廣”相同,都表示庇護的意思。而“閽”則與現在的“門”相近,也表示門戶的意思。
1. 他被任命為宮廷的《庖阍》,負責守衛宮門。
2. 官府派遣了一隊《庖阍》守衛入口。
1. 組詞:庖丁(指管事和烹饪的人)
2. 近義詞:守門員、保安
3. 反義詞:護院、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