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正貌。《淮南子·齊俗訓》:“ 越王 勾踐 劗髮文身,無皮弁搢笏之服,拘罷拒折之容。” 高誘 注:“拒折,方也。”
“拒折”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拒折”指方正之貌,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端正、規整的形态。該詞由“拒”(本義為抵抗、拒絕)和“折”(此處讀作shé,本義為斷、彎轉)組合而成,但組合後整體含義偏向形容“方正”的狀态,而非字面拆分後的字義。
該詞最早見于《淮南子·齊俗訓》:“越王勾踐劗髮文身,無皮弁搢笏之服,拘罷拒折之容。”
“拒折”是古代漢語中形容方正姿态的詞彙,需結合古籍用例和注釋理解其具體含義。如需更深入探讨,可參考《淮南子》原文及高誘注本。
拒折(jù zhé)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拒絕、抗拒。它由“拒”和“折”兩個字組成。
拒字的部首是手,折字的部首是手。拒字的筆畫數是8畫,折字的筆畫數是7畫。
拒折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拒字最早的義項是用手阻擋,後來引申為拒絕。折字最早的義項是折斷,後來引申為抗拒。兩個字合在一起,表示拒絕抗拒的意思。
繁體字中拒折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拒折”。
在古時候,拒折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現在使用的拒折字形已經比較統一,寫法一緻。
1.他拒折了我的邀請,表示不願意參加這個活動。
2.這個團隊拒折了公司的安排,導緻項目進展緩慢。
拒絕、抗拒、拒絕接受、抗拒壓力、拒絕妥協
拒絕、抗拒、抗命、抵制、排斥
接受、順從、接納、歡迎、同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