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折的意思、拒折的詳細解釋
拒折的解釋
方正貌。《淮南子·齊俗訓》:“ 越王 勾踐 劗髮文身,無皮弁搢笏之服,拘罷拒折之容。” 高誘 注:“拒折,方也。”
詞語分解
- 拒的解釋 拒 ù 抵擋,抵抗:拒守。拒敵。抗拒。 不接受:拒絕。拒谏(拒絕勸谏)。來者不拒。 古同“矩”,方陣。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折的解釋 折 ē 翻轉,倒騰:折騰。折跟頭。折個兒。 合搭裝 折 é 斷,弄斷:折斷。折桂(喻科舉及第)。折戟沉沙(形容慘重的失敗)。 幼年死亡:夭折。 彎轉,屈曲:曲折。轉折。周折。折中(對不同意見采取調和
專業解析
“拒折”的漢語詞典釋義
“拒折”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境理解。其核心意義可拆解分析如下:
-
基本釋義:
- 拒: 本義為抵禦、抵抗(《說文解字》: “拒,捍也。”),引申為拒絕、不接受。
- 折: 本義為折斷(《說文解字》: “折,斷也。”),引申為挫敗、使屈服、損失、判斷(如“折獄”)。
- 拒折: 二字組合,主要強調“抵抗并挫敗” 或“拒絕并使之屈服/受損失” 的動态過程。它描述的是一種主動對抗并最終使對方受挫或未能得逞的行為或狀态。
-
出處與用法考證:
-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可見,常出現在描述軍事對抗、外交交鋒或意志較量的語境中。例如,在史書或奏章中,形容軍隊成功抵禦并擊退來犯之敵(“力拒折強寇”),或指在談判中堅決拒絕對方無理要求并使其計謀落空(“嚴辭拒折其請”)。
- 其用法體現了強烈的對抗性和結果導向(使對方受挫)。
-
用法分析與現代關聯:
- 動詞性: 作為動詞,“拒折”表示一個完整的對抗過程:先有“拒”(抵抗/拒絕),後有“折”(挫敗/使之受損)。例如:“将士用命,拒折敵鋒。”
- 結果狀态: 也可指對抗後達到的狀态,即“被抵抗并挫敗”。例如:“陰謀終遭拒折。”
- 現代理解: 雖然現代口語和書面語極少單獨使用“拒折”一詞,但其蘊含的“堅決抵抗并最終挫敗”的核心概念,仍可體現在“挫敗”、“擊退”、“頂住壓力使…失敗”等現代詞彙或表達中。理解此詞有助于閱讀古籍。
-
總結釋義:
拒折 (jù zhé),古漢語詞彙,意指抵抗并挫敗(對方);拒絕并使之屈服或遭受損失。強調在對抗中采取主動防禦或拒絕姿态,并最終使對方的意圖或行動受挫失敗。
參考來源:
- 漢典 (zdic.net) - 提供“拒”、“折”單字的《說文解字》釋義及基本字義。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 提供“拒”、“折”的标準字形、演變及部分古義參考。
- 國學大師網 (guoxuedashi.com) - 其收錄的《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有助于查詢古籍中“拒折”的用例和釋義。
-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ctext.org) - 提供大量古籍原文,可用于檢索“拒折”在曆史文獻中的實際應用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拒折”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詞義解釋
“拒折”指方正之貌,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端正、規整的形态。該詞由“拒”(本義為抵抗、拒絕)和“折”(此處讀作shé,本義為斷、彎轉)組合而成,但組合後整體含義偏向形容“方正”的狀态,而非字面拆分後的字義。
出處與例證
該詞最早見于《淮南子·齊俗訓》:“越王勾踐劗髮文身,無皮弁搢笏之服,拘罷拒折之容。”
- 語境分析:此處描述勾踐不穿傳統服飾、不講究儀容,反而以“拒折之容”突出其簡樸剛直的姿态。
- 注解補充:漢代學者高誘在《淮南子注》中明确注釋“拒折,方也”,進一步佐證其“方正”的核心含義。
其他相關信息
- 讀音與結構:拼音為jù shé,二字均為左右結構。
- 使用場景: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文獻或學術讨論中。
- 近義詞參考:方正、端正、規整等,但需根據具體語境選擇。
“拒折”是古代漢語中形容方正姿态的詞彙,需結合古籍用例和注釋理解其具體含義。如需更深入探讨,可參考《淮南子》原文及高誘注本。
别人正在浏覽...
懊喪懊糟白龍魚服謗讪辨脫變溫動物邊衣並用長煙赤爪子窗藝丹烏貂寺雕軒度關繻黩倫發揭發願果谷環翠镮貫狐狼機括祭陌近弼警昏金華夫人吉象角抵溘盡老耆靈轅隆重開幕鹿文露纂雪鈔緑駬摩睺羅伽南甯内蘊黏留霓裳凝矑獰猙膩顔帢千歲室生儒是即淑配書尾四窮私入道送東陽馬生序竦劍陶貫天墀天耳通委笃險膚嫌舋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