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擊落棗子。 唐 杜甫 《又呈吳郎》詩:“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後以指對鄰居寬容之典。 清 吳偉業 《松鼠》詩:“撲棗聽鄰家,搔瓜任邊邑。”
“撲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撲棗”指擊落棗子的動作。這裡的“撲”有擊打、拍打之意,“棗”即棗樹的果實。例如唐杜甫詩句“堂前撲棗任西鄰”,描繪了鄰居婦人擊打棗樹獲取果實的情景。
文學引申義
在古詩文中,“撲棗”常被用作寬容、體恤鄰裡的象征。如杜甫在《又呈吳郎》中通過“堂前撲棗任西鄰”,表達對貧困鄰人的同情;清代吳偉業《松鼠》中的“撲棗聽鄰家”也延續了這一意象。
若需進一步了解詩詞背景或具體用法,可參考杜甫《又呈吳郎》全文或相關文學評析。
撲棗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摘棗子或摘取棗子。通常用來形容人們積極努力地去獲取或争奪某種東西。
撲棗的部首是扌(手),總共有4個筆畫。
撲棗一詞最早出現在《辭新修》這本清代的辭書中。
撲棗的繁體字為撲棗。
在古代寫法中,撲棗的字形稍有不同。棗字的上方為木字,表示另一個部首木。而撲字在古代寫法中為手字旁,上面沒有一個獨立的部首。
1. 他們撲棗般地努力工作,終于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2. 他們争先恐後地撲棗,希望能在棗樹上摘到最甜的果實。
撲棗可以組成諸如撲棗樹、撲棗季等詞語。
摘棗、采棗
放棄、不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