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歲聘的意思、歲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歲聘的解釋

(1).古代諸侯每年派使者朝見天子。《左傳·昭公十三年》:“是故明王之制,使諸侯歲聘以志業,間朝以講禮。”《國語·魯語上》“是故先王制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 三國 吳 韋昭 注:“ 賈侍中 雲:‘王,謂王事天子也。歲聘以志業,閒朝以講禮,五年之間四聘於王,而一相朝。’……《禮記》曰:‘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謂此也。”

(2).指國與國之間的遣使訪問。《宋史·許将傳》:“ 契丹 以兵二十萬壓 代州 境,遣使請 代 地,歲聘之使不敢行,以命 将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歲聘是中國古代諸侯國之間或中央與地方政權定期互派使節的外交制度,源自周代禮制體系。《周禮·秋官》記載“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也”,指每年派遣使者進行禮節性訪問,以維系宗法關系、确認臣屬地位。這一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發展為“朝、宗、觐、遇、會、同、問、視”八禮之一,屬于“問禮”的年度執行形式。

從制度細節分析,歲聘包含三方面核心内容:其一,時間周期固定,《禮記·王制》明确“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其中“比年”即指每年進行的歲聘;其二,使節等級分明,據《春秋公羊傳》注疏,小聘派大夫,大聘派卿,而歲聘通常由下大夫級别的“行人”擔任;其三,禮儀程式嚴謹,包含授玉、辭令、宴飨等環節,需嚴格遵循《儀禮·聘禮》規定的“執圭”“緻辭”“郊勞”等儀節。

該制度在漢唐時期演變為中央政權對邊疆民族的羁縻政策,《漢書·匈奴傳》記載漢文帝“遣使者歲贈單于金帛”即屬變相歲聘。宋代進一步制度化,《宋史·職官志》載有“歲聘使”專職官員,負責與遼、金的年度互訪。清代《皇朝通典》将歲聘納入理藩院管理體系,成為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的重要機制。

權威文獻中,《漢語大詞典》将歲聘釋義為“古代諸侯每年派使者朝見天子”,《辭源》補充說明其具有“修好睦鄰、互通情報”的雙重功能。北京大學《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指出,歲聘制度實質是“以禮儀形式包裝的政治控制手段”,通過定期互動強化中央權威。

網絡擴展解釋

“歲聘”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的制度

2.國與國之間的外交訪問

補充說明

如果需要進一步考證具體典籍中的用法,可參考《左傳》《國語》等原文,或查閱《漢典》等專業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白種北昆綳吊标勁别具慧眼兵師偪下波老兒撥亂濟時不來氣布匹朝則楚江體村伍大忙季節電子顯微鏡訪察改觀高飛遠走共門宮門抄挂劍鼓誘還年汗流接踵鴻教怙侈将送兼營芨芨草叽叽咯咯坰林涓縷看竹口授刳磔朗潤龍腦路寝芒刺冒天下之大不韪霓裳譬如閑前娘親谒三益沈夢手澤之遺順通童卷痛哭頑癡王面委形溫疋無足輕重詳察閑色痫證息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