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诸侯每年派使者朝见天子。《左传·昭公十三年》:“是故明王之制,使诸侯岁聘以志业,间朝以讲礼。”《国语·鲁语上》“是故先王制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 三国 吴 韦昭 注:“ 贾侍中 云:‘王,谓王事天子也。岁聘以志业,閒朝以讲礼,五年之间四聘於王,而一相朝。’……《礼记》曰:‘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谓此也。”
(2).指国与国之间的遣使访问。《宋史·许将传》:“ 契丹 以兵二十万压 代州 境,遣使请 代 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 将 。”
岁聘是中国古代诸侯国之间或中央与地方政权定期互派使节的外交制度,源自周代礼制体系。《周礼·秋官》记载“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指每年派遣使者进行礼节性访问,以维系宗法关系、确认臣属地位。这一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为“朝、宗、觐、遇、会、同、问、视”八礼之一,属于“问礼”的年度执行形式。
从制度细节分析,岁聘包含三方面核心内容:其一,时间周期固定,《礼记·王制》明确“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其中“比年”即指每年进行的岁聘;其二,使节等级分明,据《春秋公羊传》注疏,小聘派大夫,大聘派卿,而岁聘通常由下大夫级别的“行人”担任;其三,礼仪程序严谨,包含授玉、辞令、宴飨等环节,需严格遵循《仪礼·聘礼》规定的“执圭”“致辞”“郊劳”等仪节。
该制度在汉唐时期演变为中央政权对边疆民族的羁縻政策,《汉书·匈奴传》记载汉文帝“遣使者岁赠单于金帛”即属变相岁聘。宋代进一步制度化,《宋史·职官志》载有“岁聘使”专职官员,负责与辽、金的年度互访。清代《皇朝通典》将岁聘纳入理藩院管理体系,成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机制。
权威文献中,《汉语大词典》将岁聘释义为“古代诸侯每年派使者朝见天子”,《辞源》补充说明其具有“修好睦邻、互通情报”的双重功能。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指出,岁聘制度实质是“以礼仪形式包装的政治控制手段”,通过定期互动强化中央权威。
“岁聘”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如果需要进一步考证具体典籍中的用法,可参考《左传》《国语》等原文,或查阅《汉典》等专业辞书。
白领阶层白民白矢报板宝构暴忽宝叶标悟步栏昌门骋续迟怠吹动村苗抵斥洞房花烛董作豆黄二包分馏蒶藴凫趋根蒂更深人静黄块块惶然洄汩靧盥夾袍精金百炼旌儒庙筋痿极情尽致酒石酸峻拔隽辅康熙嫪连令上六珈流落天涯满听糜沸民鉴牧包木落扭亏农村蜱醢启足荣观荣目容隐阮生车森渺孙山退去危峰襄样节度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