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草木莖葉、果殼上的小刺。 唐 杜甫 《除草》詩:“芒刺在我眼,焉能待高秋。” 唐 陸龜蒙 《薔薇》詩:“外布芳菲雖笑日,中含芒刺欲傷人。” 清 吳振蘭 《和孟東野<審交詩>》:“滋養待成林,芒刺傷我手。”
(2).比喻隱患。《周書·闵帝紀論》:“政由 寧氏 ,主懷芒刺之疑。”《周書·文闵明武宣諸子傳論》:“ 高祖 克翦芒刺,思弘政術,懲專朝之為患,忘維城之遠圖。”參見“ 芒刺在背 ”。
(3).比喻言詞尖刻。 章炳麟 《國故論衡·論式》:“法 晉 宋 者,知其病徵,宜思有以相過,而專務溫藉,詞無芒刺。” 魯迅 《書信集·緻黎烈文》:“一涉筆,總不免含有芒刺,真是如何是好。”
“芒刺”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意義
指草木莖葉或果殼表面的細小尖刺,常見于植物形态描述。例如:
比喻義
“芒刺”通過自然界的刺引申為心理或人際中的“刺痛感”,兼具形象與抽象表達。其權威釋義可參考《國語辭典》及《漢語辭海》。
如需更多例句或拓展,可查閱相關古籍或現代文學作品。
“芒刺”一詞是表示某物尖銳、刺痛的感覺或者形容某種事物困擾人心的現象。這個詞常用來比喻心中的痛苦或困擾。
芒刺的部首是“艹”。
芒刺的總筆畫數是10畫。
《芒刺》一詞來源于《宋史·易學志》:“人之愛,未有愈于芒刺者。”在這個引申義中,芒刺代表了痛苦或心理困擾。
在繁體字中,“芒刺”保持不變。
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變化,但是對于“芒刺”這個詞來說,沒有明顯的古代寫法差異。
1. 他的批評就像一根芒刺,讓我感到很難受。
2. 她心中的芒刺迫使她做出了艱難的決定。
芒刺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芒刺在背:形容極度害怕或驚恐。
2. 刺骨寒:形容寒冷極度。
3. 刺眼:形容光線過強,使人眼睛不適。
與“芒刺”意義相近的詞語有:
1. 刺痛
2. 難受
3. 煩惱
與“芒刺”意義相反的詞語有:
1. 輕松
2. 愉悅
3. 安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