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鈍無知。 唐 韋應物 《逢楊開府》詩:“一字都未識,飲酒肆頑癡。” 元 楊顯之 《酷寒亭》第二折:“這孩兒,便頑癡,有十分不是傷觸着你。” 清 曹寅 《題吹6*箫美人圖贈亮生》詩之一:“想見琴清茶嫩處,有人批頰駡頑癡。”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頑癡漢語 快速查詢。
“頑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有所不同,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對事物的極度迷戀與執着
由“頑”(固執、不易改變)和“癡”(癡迷、不理智)組合而成,形容人沉迷于某事物或情感,無法理性控制。例如:對某種愛好或錯誤觀念過于堅持。
愚鈍無知
部分典籍中,“頑癡”也指愚笨、缺乏智慧的狀态。如唐代詩人韋應物在《逢楊開府》中寫道:“一字都未識,飲酒肆頑癡”,描述不學無術的放縱行為。
“頑癡”需結合上下文理解,既可指過度沉迷的負面狀态,也可形容愚鈍。建議在正式語境中謹慎使用,避免歧義。更多古籍例句可參考和。
頑癡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指固執、遲鈍、不聰明或呆頭呆腦。頑癡可拆分為兩個部首:須(髟)和疒(疔)。
須(髟)表示與頭發相關的事物,疒(疔)表示病疾。組合起來,表示一個人的思維遲鈍。
《頑癡》一詞最早見于《莊子·知北遊》。“頑癡之人”指的是猶太内國強酒的代表性人物,由此開始逐漸泛指遲鈍的人。
繁體字的“頑癡”為「頑癡」。
古代漢字寫法中,須(髟)部分通常寫作「髟」或「**」,疒(疔)部分通常寫作「恔」或「疒」。
他做事就是這樣的頑癡,不肯聽取任何建議。
她總是一副頑癡的樣子,讓人不知道如何與其交流。
組詞:頑癡頭(形容固執的人)、頑癡拗(形容固執己見)、頑癡症(形容遲鈍或固執的狀态)。
近義詞:愚笨、呆笨、遲鈍、愚蠢。
反義詞:聰明、機敏、智慧、靈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