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左傳·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後以“冒天下之大不韙”謂公然幹普天下都認為是最大錯誤的事。 清 陳天華 《中國革命史論》第一章:“惟一二之梟雄,沖決藩籬,悍然不顧,甘冒天下之大不韙,以求濟其私心之所欲。” 毛6*澤6*東 《為皖南事變發表的命令和談話》:“因為發令者敢于公開發此反革命命令,冒天下之大不韪,必已具有全面破裂和徹底投降的決心。”亦省作“ 冒大不韙 ”。《清史稿·禮志二》:“嚴諭集議,尚未裁決遵行,則後人孰肯冒大不韙?”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冒天下之大不韪漢語 快速查詢。
“冒天下之大不韪”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冒天下之大不韪”指公然去做天下人公認的最大錯誤之事,通常帶有貶義,形容不顧輿論譴責、一意孤行的行為。其中“不韪”意為“不是、錯誤”。
該成語最早見于《左傳·隱公十一年》:“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其曆史背景與春秋時期的息國有關:弱小的息國因瑣事貿然攻打鄭國,最終慘敗。此事被後人視為“不自量力、違背公論”的典型,成語由此衍生。
通過曆史典故和語言結構,這一成語生動傳達了“逆勢而為”的風險與後果。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左傳》或權威詞典。
《冒天下之大不韪》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敢于公然挑戰、違反衆人共同認可的道德、規則或秩序。形容言行極其放肆,不顧一切。
《冒天下之大不韪》這個詞由13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冫、一、一、夂、夂、二、一頁、彐、廣、一、丨、一。它總共有33個筆畫。
《冒天下之大不韪》這個成語出自《史記》中的《孟子蕩石傳》。繁體字是「冒天下之大不韋」。
在古代,成語《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在古書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特殊的寫法,以更符合古代的書寫規範。
他的行為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完全無視法律和道德。
冒失、天下、大膽、不韪
膽大妄為、桀骜不馴、不守禮法、肆意妄為
守規矩、謹小慎微、守法如山、遵守秩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