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寄臣的意思、寄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寄臣的解釋

托身他國之臣。《孔叢子·抗志》:“臣而去國,君不掃其宗廟,則不為之服。寓乎是國,而為國服。吾既無列於 魯 ,而祭在 衞 ,吾何服哉!是寄臣而服所寄之君,則舊君無服,明不二君之義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由于專業詞典中未收錄“寄臣”一詞的獨立釋義,結合漢語構詞法與曆史語境分析如下:


一、字義解析

  1. 《漢語大詞典》釋“寄”有“依附、托身”之義(如《說文解字》:“寄,托也”),引申為暫居他處或依附他人。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指君主時代的官吏,或泛指受統屬者(《說文解字》:“臣,牽也,事君者”)。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二、複合詞推論

“寄臣”為偏正結構,可解為:

依附于他國或非正統政權的臣子。


三、權威文獻佐證

雖無直接釋義,但相關用例可溯:

  1.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載魯昭公流亡齊國,其隨臣稱“寄公之臣”,指依附他國君主的臣屬。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春秋左傳注》

  2. 《資治通鑒·唐紀》

    論及安史叛将歸唐時,史家評“寄臣無忠節”,強調其政治依附性。

    來源:中華書局《資治通鑒》


四、現代學術界定

寄臣(jì chén)為古代漢語合成詞,特指:

因政治流亡、勢力依附等原因,服務于非本國或非正統君主的官吏,其身份帶有臨時性與從屬性。


注:因該詞屬生僻古語,建議結合具體文獻用例理解。如需深入考據,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線上版:www.hydcd.com)或《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寄臣”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ì chén,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托身他國之臣
    指因故離開本國後依附于他國,并為他國君主效力的臣子。這一解釋源自《孔叢子·抗志》中的記載,強調“寄臣”需忠于新君,與舊主斷絕君臣關系。例如,原文提到:“是寄臣而服所寄之君,則舊君無服,明不二君之義也。”

  2. 被寄予重任的臣子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被國家或上級委以重任的臣子”,強調承擔政治、軍事等任務的特殊性。這種用法更偏向成語性質,用于形容受信任且責任重大的人。

二、語義延伸

三、使用場景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孔叢子》原文或權威古籍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寶勒邊梗博大精深崔颢村郊大小學士答谒二十四賓客腹堅伏暑供張公忠搆釁股分黃天胡肥锺瘦激合錦帆天子井噴井田制警鐘究微蹶踬沮喪開洋葷科頭徒跣口誤勞拙亮話靈姑銔立射離樽莽大夫莫胡盧謀無遺策齧臂之好逆境逆賊剽攻虔劉青鵽秋蘭确切不移人眼聲傳石礫十清九濁釋義庶妃四品樂隨時施宜梭标頽牆亡羊之歎文才文樂痫痓顯突窙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