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通行不變的道德。《禮記·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鄭玄 注:“達者,常行,百王所不變也。”
(2).大德;極高的道德。 漢 陸賈 《新語·慎微》:“夫建大功於天下者,必先脩於閨門之内;垂大名於萬世者,必先行之於纖微之事。是以 伊尹 負鼎,屈於 有莘 之野,修達德於草廬之下,躬執農夫之作,意懷帝王之道,身在衡門之裡,志圖八極之表。”《孔子家語·執辔》:“ 子夏 問於 孔子 曰:‘ 商 聞易之生人及萬物鳥獸昆蟲,各有奇耦,氣分不同,而凡人莫知其情,唯達德者能原其本焉。’”
(3).薦舉有德者。 漢 班固 《白6*虎通·考黜》:“尊賢達德,動作有禮,賜之納陛以安其體。”
(4).謂不斷提高道德修養。 漢 荀悅 《申鑒·政體》:“治世所貴乎位者三:一曰達道於天下,二曰達惠於民,三曰達德於身。”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達德漢語 快速查詢。
“達德”是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通達的德行”或“普遍遵循的道德準則”。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達”意為通達、貫通,“德”指品德、操守,合稱後多用于形容符合倫理規範的高尚品格。
從儒家經典文獻看,“達德”最早見于《中庸》,其中提出“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強調這三種品質是實現“中庸之道”的基礎能力。南宋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進一步注解:“達德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表明其超越時空的倫理價值。
現代漢語中,“達德”可泛指高尚的道德修養,例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定義為“通行的美德”,既包含傳統倫理内涵,也適用于當代社會對個人品行的評價标準。在地方文化中,該詞還被用于紀念性命名,如香港“達德書院”即以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為宗旨,體現詞語的實踐意義。
“達德”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幾方面綜合解釋:
通行不變的道德
源自儒家經典《禮記·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 這裡的“達德”指超越時代、普遍適用的美德,如智慧、仁愛、勇敢,被認為是儒家倫理的核心準則。
大德與極高道德
漢代陸賈在《新語·慎微》中以“達德”形容超凡的道德境界,如伊尹修身濟世的行為,體現對崇高品德的追求。
薦舉有德者
古代文獻中,“達德”也可指選拔賢才的行為,如《白虎通·考黜》中“尊賢達德”的表述。
道德修養過程
部分典籍強調“達德”的動态性,即通過不斷修身提升道德,如《新語》中“修達德於草廬之下”的漸進過程。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更多詩詞例證,可參考《禮記》《新語》等文獻,或查閱、2、4的完整内容。
班駁殘燒柴燎告天常山陣承歡膝下綢絹獃子打開大氣圈頂頭風亭覆照羔皮哽恨閨德淮南雞犬黃妖觟陽降跽兼肉蹇澁積閥金鵲鏡酒遊花幾舄積漬扣籃苦鬭斓斒雷呼了然于心留館錄取賣絕賣爵鬻官曼陀林内緯凝瞳龐雜掊擊窮老起謝驅剽桑穣杉槁閃殺審然世代説到大天四姓小侯屯積馱筐窪樽隈隩務期夏景象牌鄉隅仙人摘豆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