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戶的意思、括戶的詳細解釋
括戶的解釋
登記戶口。《北齊書·循吏傳·宋世良》:“尋為殿中侍禦史,詣 河 北括戶,大獲浮惰。”《舊唐書·宇文融韋堅等傳論》:“ 宇文融 、 韋堅 、 楊慎矜 、 王鉷 ,皆 開元 之倖人也,或以括戶取媚,或以漕運承恩,或以聚貨得權,或以剝下獲寵,負勢自用,人莫敢違。”
詞語分解
- 括的解釋 括 ò 紮,束:括發(束起頭發)。括約肌。 包容:包括。概括。總括。囊括。 括 ā ㄍㄨㄚˉ 榨取,搜求:搜括(亦作“搜刮”)。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戶的解釋 戶 ù 一扇門,門:門戶。窗戶。戶樞不蠹。夜不閉戶。 人家:戶口。戶主。門戶之見(亦指派别上的成見)。 會計部門稱賬冊上有業務關系的團體或個人:戶頭。開戶。 門第:門當戶頭。 姓。 筆畫數:; 部首
專業解析
“括戶”是中國古代賦役制度中的一個特定術語,主要指官府清查、登記隱匿或逃亡的人口,使其重新納入國家戶籍管理體系的行為。其核心目的在于增加國家控制的戶口數量,從而保證賦稅征收和徭役征發的來源。
以下是“括戶”的詳細解釋:
-
核心含義:
- “括”:意為搜求、清查、登記。
- “戶”:指戶口、人丁。
- 合義:即清查戶口,特指官府主動采取措施,搜尋那些因逃避賦稅徭役而脫離官方戶籍(成為“逃戶”或“客戶”)或隱瞞真實人口(“隱戶”)的百姓,将他們重新編入正式的戶籍冊(“版籍”)。
-
目的與背景:
- 增加稅源與役源:國家財政收入和勞動力(徭役、兵役)主要依賴在籍人口。逃戶、隱戶的存在導緻國家控制的戶口減少,直接影響稅收和役使。
- 抑制土地兼并:部分逃戶依附于豪強地主成為佃農(客戶),地主借此隱匿人口、兼并土地。括戶有助于打擊豪強勢力,維護均田制等土地制度。
- 穩定社會秩序:大量流民脫離國家控制,可能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括戶有助于将流民重新納入管理體系,穩定地方秩序。
-
主要方法與措施:
- 清查核實:派遣官吏到地方,逐戶核查實際居住人口,與官方戶籍記錄進行比對。
- 鼓勵自首:朝廷常會發布敕令,規定在一定期限内自首的逃戶、隱戶可免于處罰或享有優惠政策(如減免積欠賦稅、允許就地附籍等)。
- 重新編籍:将清查出的隱匿或逃亡人口登記造冊,納入國家正式的戶籍系統。
- 配套政策:有時會配合括戶推行新的賦稅政策(如将租庸調改為按戶等征收的戶稅錢),或重新分配土地。
-
曆史典型事例:
- 唐代宇文融括戶:這是曆史上最著名的括戶行動。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年),由于均田制破壞、賦役繁重等原因,逃戶問題嚴重。開元九年(721年),宇文融建議并主持檢括逃戶和籍外田。他奏置勸農判官,分赴各地,允許逃戶自首,就地附籍,免除六年賦調徭役,隻收輕稅。此次括戶成效顯著,據載得戶八十餘萬及大量田地,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來源: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九》詳細記載了宇文融括戶的起因、過程與結果。劉昫《舊唐書·宇文融傳》亦載:“融于是奏置勸農判官十人,并攝禦史,分往天下……獲僞勳及諸色役甚衆。”
“括戶”是古代中國中央政府為應對人口流失、賦稅減少而采取的一種強制性戶口清查與登記政策。其本質是國家權力對人口資源的再控制,旨在将脫離國家戶籍管理的隱匿人口(逃戶、隱戶)重新納入官方統計和管理體系,以保障國家財政稅收和徭役兵役的來源,維護統治基礎和社會穩定。唐代宇文融主持的括戶是這一政策最具代表性的實施案例。
網絡擴展解釋
“括戶”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含義,需結合使用場景區分:
-
成語含義(比喻義)
指門戶緊閉、不對外開放,比喻人或地方拒絕與外界交流。
- 來源:由“括”(束縛)和“戶”(門戶)組成,強調封閉性。
-
曆史/行政術語(本義)
指登記或清查戶口,特指古代政府通過檢查戶口,将隱漏、逃亡人口重新納入戶籍管理的政策,又稱“括客”。
- 實施背景:曆代均有此類政策,用于整頓人口流動和賦稅征收。例如《北齊書》記載宋世良“詣河北括戶”,即清查河北地區的流民。
- 操作方式:将隱報或逃逸人口遣返原籍或就地入籍,以增加政府控制的勞動力及稅收來源。
文獻例證:
《舊唐書》提到宇文融因“括戶取媚”受寵,反映唐代曾通過清查戶口鞏固統治。
提示:現代語境中,“括戶”多用于學術或曆史讨論,日常交流中更常見其比喻義。
别人正在浏覽...
擺樣班勞必要産品博買務步履黜棄淙汩怱明答數荅遝燈影颠掉地震學芳荪蜂駭婦師歌榜篝火怪似咕弄孤質後屏荒徼活铮铮江梅計開救禦冀州開闡拷鞫姱美良貞滿天星鬥密谟甯歌千仇萬恨潛德強力潛升清迥瓊峰啓佐铨綜柔日桑中三眼铳霜烏四衢八街死中求生袒服鐵椎鐵券丹書土壤污染外備磈磥未殊握守無蒂仙醪小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