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規,慣例。《太平廣記》卷一七八引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題名遊賞賦詠雜記》:“ 曲江 亭子……進士開讌,常寄其間。既撤饌,則移樂泛舟,都為恆例。”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一人之辭而加曰字例》:“凡問答之辭,必用‘曰’字,紀載之恆例也。”
恒例(拼音:héng lì)指固定不變、長期沿用的慣例或規定,強調某種做法因長期重複而形成穩定性與必然性。
基本釋義
例:《現代漢語詞典》 釋義:“常規;一貫的做法。”
-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使用場景
例:《漢語大詞典》 引清代文獻:“祭祀之儀,乃祖宗恒例。”
-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例:“年終審計是公司財務管理的恒例。”
近義詞對比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參見:更多釋義可查閱《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或《辭源》(修訂本)。
“恒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恒例”讀作héng lì,意為長期形成的慣例或常規。由“恒”(持久、不變)和“例”(規矩、規定)組合而成,強調某種行為或規則在時間延續中形成的穩定性。
詞源與結構
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儀式、活動或制度的固定性,例如:
近義詞與擴展
“恒例”強調因長期實踐而形成的穩定性,常見于曆史文獻和制度描述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太平廣記》或《唐摭言》的原文。
愛勢貪財嗷嗷奧林匹克旗奧說編者按語騁縱出律除皮寸長尺技躭驚受怕淡沱堤川定疊地鐵犢裩遁潰摁扣兒分愛分水線腑水龜駞豪麗何有鄉頰肌見性鯨寇靳貴譏嫌倦響局蹐踞牙克成窺玩臨谷轥藉六律龍須草莫落迫蹴繦葆輕財好義窮村任姒榮木色彩色迷禅位詩鈔庶戮署缺私辰遂意損有餘補不足阗阗挑缺途斃五反吳梅謝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