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假節的意思、假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假節的解釋

(1).假以符節,持節。古代使臣出行,持節為符信,故稱。《漢書·平帝紀》:“遣太僕 王惲 等八人置副,假節,分行天下,覽觀風俗。”

(2). 漢 末與 魏 晉 南北朝 時,掌地方軍政的官往往加使持節、持節或假節的稱號。使持節得誅殺中級以下官吏;持節得殺無官職的人;假節得殺犯軍令者。《後漢書·袁術傳》:“ 李傕 入 長安 ,欲結 術 為援,乃授以左将軍,假節,封 陽翟侯 。”《晉書·職官志》:“使持節得殺二千石以下;持節殺無官位人,若軍事,得與使持節同;假節唯軍事得殺犯軍令者。”《周書·泉企傳》:“ 孝昌 初,又加龍驤将軍、假節、防 洛州 别将,尋除 上洛郡 守。”至 隋 唐 時,持節、假節已有名無實,但仍通稱出任刺史、太守為假節。 唐 範摅 《雲溪友議》卷四:“及假節 邕交 ,道經 湘口 , 零陵 鄭太守史 與 京 同年,遠以酒樂相迓。”

(3).借用符節。《戰國策·燕策二》:“故假節於 魏王 ,而以身得察於 燕 。” 鮑彪 注:“時諸侯不通,出關則以節假之。”參見“ 符節 ”。

(4).虛僞的節操。《逸周書·官人》:“言行不類,終始相悖,外内不合,雖有假節見行,曰非成質者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假節”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特殊稱謂,在不同曆史階段具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分為以下四類:

一、符節使用(核心含義)

指皇帝授予臣子符節作為臨時權力象征,代表帝王行使職權。符節原為外交使臣的身份憑證,如《漢書·平帝紀》記載派遣使臣"假節"巡行天下。

二、軍政職銜(漢末至南北朝)

自漢末起成為地方軍政長官的加銜,按權限分為三級:

  1. 使持節:可誅殺二千石以下官員(相當于郡守級)
  2. 持節:可誅殺無官職者,軍事期間等同使持節
  3. 假節:僅軍事期間可處決違反軍令者 典型案例見《後漢書·袁術傳》李傕授袁術"左将軍,假節"。

三、曆史演變

四、特殊語境

偶指"虛僞的節操",屬文學引申義。

注:以上綜合漢典權威釋義(-2)及《後漢書》《晉書》等史料佐證(-9),建議查閱《中國曆代職官辭典》獲取更完整制度沿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假節

假節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假裝莊重而高興地度過節日。假節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 假(亻+句)和節(艹+刂+規),其中假字的部首是人,節字的部首是艹。假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們在過節日時,為了顯示喜慶和熱鬧的氛圍,會假裝高興,從而形成了這個詞語。

從繁體字的角度來看,假節在繁體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産生差異。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假節的寫法并沒有出現明顯的變化。這也說明了這個詞語的重要性和廣泛應用可追溯到古代。

以下是一些關于假節的例句:

1. 他不想過生日,隻是假節一下。

2. 這個節日就是一個假節,大家都在假裝高興。

3. 在公司年會上,大家都在假節氣氛。

與假節相關的組詞有:

1. 假意: 意思是假裝或虛假的意思。

2. 節氣: 意思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任何一個。

3. 莊重: 意思是莊嚴而嚴肅的。

假節的近義詞是慶祝,意思是為了紀念或慶祝某個特殊的日子而舉行慶祝活動。

假節的反義詞是真實,意思是真正或确實發生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