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集摘取。 唐 元稹 《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策》:“至於工文自試者,又不過於雕詞鏤句之才,搜摘絶離之學。” 清 戴名世 《<三山存業>序》:“凡天人性命之故,禮樂制度之詳,經史百家之同異,搜摘抉剔,有所得,即筆之於書。”
猶搜攪。 唐 陸贽 《論兩稅之弊須有厘革》:“搜摘郡縣,劾驗簿書。”參見“ 搜攪 ”。
“搜摘”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ōu zhāi,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來源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指“搜集摘取”,即主動、有目的地搜尋并選取所需内容,常用于描述對知識、文獻或信息的整理與提煉行為。
詞義擴展
原意強調對文字、知識的系統性收集與萃取。例如:
使用場景
多用于學術研究、文獻整理或資料編纂,表示嚴謹的篩選過程,如論文寫作時“搜摘”相關論點或史料。
結構分析
由兩個動詞“搜”(搜尋)和“摘”(摘取)組成,均為左右結構,體現動作的連貫性。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古典文獻或正式書面語境。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根據場景選擇更口語化的詞彙(如“整理摘錄”)。
《搜摘》是一個常用詞,意為從大量信息中搜索并摘取出有價值的部分。
《搜摘》的拆分部首為手和攵,共有10個筆畫。
《搜摘》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其中,“搜”是指通過搜索或尋找的方式;“摘”則是指提取或取得的意思。将這兩個詞合在一起,表達了從信息中提取出有價值的部分。
《搜摘》的繁體形式為「搜摘」。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人們使用的是象形文字。因此,對于《搜摘》這個詞來說,可能并沒有完全一緻的古代寫法。不過,根據詞義和構成,我們可以推測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相似。
1. 他善于在海量資料中搜摘出最有用的信息。
2. 這本書是作者對曆史的搜摘和整理。
1. 組詞:搜集、搜索、摘錄
2. 近義詞:篩選、挑選、選取
3. 反義詞:新增、追加、增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