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舂糧的意思、舂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舂糧的解釋

《莊子·逍遙遊》:“適百裡者宿舂糧,適千裡者三月聚糧。”原指隔宿搗米備糧。後也以“舂糧”作百裡的代稱。 宋 蘇轼 《王鄭州挽詞》:“那知聚散舂糧外,便有悲歡過隙中!”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舂糧”是古代漢語詞彙,本義指搗米備糧,後引申為“百裡行程”的代稱。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1. 出處:源自《莊子·逍遙遊》的“適百裡者宿舂糧,適千裡者三月聚糧”。意為:前往百裡之外需隔夜搗米備糧,遠行千裡則需數月儲備糧食。
  2. 字義拆分:
    • 舂:搗米去殼的動作,如“舂米”“舂藥”。
    • 糧:此處活用為動詞,指制作幹糧,即“準備途中食用的糧食”。

二、引申義與用法

  1. 引申代稱:因《莊子》原文以“宿舂糧”對應百裡行程,後世文人(如蘇轼)以“舂糧”代指“百裡距離”。例如蘇轼《王鄭州挽詞》中“聚散舂糧外”,即以“舂糧”暗喻離别後的百裡之遙。
  2. 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交通不便背景下,人們對遠行需充分準備的認知。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舂糧”已不常用,多用于古文研究或文學創作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備糧”或“百裡”的隱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舂糧,這個詞意為将谷物研磨成粉或碎末的行為。下面來詳細解釋一下。 拆分部首和筆畫: - 舂的部首是“辛”,表示用力磨碎的動作。 - 舂的筆畫數為六,按照筆畫規律,可分為:橫折折豎橫。 來源: 舂糧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農耕文化。古人在生活中需要将原始谷物加工成食用的粉末狀物質,以便制作面食、糕點等。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使用手持石磨或杵臼等工具進行研磨,從而形成了“舂糧”的行為習慣。 繁體: 在繁體字中,“舂糧”一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不會有太大的區别。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的漢字寫法,舂糧可寫為“舂糧”。 例句: 1. 奶奶每天早上都要舂糧給家人做早餐。 2. 他花了很多時間舂糧,準備制作一頓豐盛的晚餐。 組詞: 舂糧可以組成其他相關詞彙,如: - 杵舂:用杵臼研磨谷物。 - 舂臼:研磨谷物的工具。 近義詞: 舂谷、舂米等詞彙都可以與舂糧替換使用。 反義詞: 舀糧、裝糧等詞彙與舂糧形成了對立關系,表示将谷物取出或存放的動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