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安一隅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和貶義傾向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統治者或政權在喪失大片領土後,苟且偷安于殘餘的小塊地區,不思進取收複失地。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語言學研究的詳細解釋:
字面分解
《漢語大詞典》釋義:“謂封建王朝不能統治全國而苟安于一方。”(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
引申含義
強調被動退守、消極維持現狀的态度,暗含對統治者無志收複山河的批判。常用于描述分裂時期的地方政權(如東晉、南宋)偏居南方的情形。
此成語最早見于《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王業不偏安。” 諸葛亮以此勸誡劉備不可滿足于割據蜀地,而應北伐中原。後世多以此詞形容政權喪失進取心,例如:
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終緻國勢日衰。
(參考:《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指封建王朝失去中原而苟安于僅存的部分領土,也借指機構或個人在困難時局中消極自保。”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出版)
《辭源》(第三版):
“舊指帝王不能統治全國,苟安于一方。後泛指在困境中消極退守,不求振興。”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
(綜合參考:《中華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2009年版)
“偏安一隅”深刻反映了中國曆史中對政權割據、消極自保現象的批判,其語義曆經千年仍具現實警示意義。如需進一步考據,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紙質版或權威學術數據庫(如“中國知網”相關語言學論文)。
“偏安一隅”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釋義
指在殘存的狹小領土上苟且偷安,不求進取。含貶義,多用于形容封建王朝或勢力失去統治全國的能力後,僅滿足于占據某個角落維持現狀。
二、詞源與出處
三、用法與示例
四、相關詞彙
五、延伸理解
該成語不僅用于曆史語境,現代也可比喻個人或團體安于現狀、缺乏進取心(需結合語境判斷褒貶)。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說嶽全傳》《三國志》等文獻來源。
報章不打産後風丑慢楚岸麤才丹飙當才當身打印電子手表琱飾訛紊風疙瘩風壺高劍父谷鲋詭姽固志紅絲硯後夷花翎黃蠟蠟皇上黃中李浃月結幕解騎畸孤擊角歌戟矟絶長補短沮辱菊壇刻敲礧擊毷氉米襄陽拿搭南浔南雜劇弄潮兒女兒痨青煤棄身凄恸球琲三宮六院散男菽乳屬珊孫思邈讬咐文王操五更無功鄉五行大布哓呼洗城喜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