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楊震傳》:“當之郡,道經 昌邑 ,故所舉 荊州 茂才 王密 為 昌邑 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 震 。 震 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 曰:‘暮夜無知者。’ 震 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密 愧而出。”又《傳贊》:“ 震 畏四知。”後多用為廉潔自持、不受非義饋贈的典故。《隋書·韋世康傳》:“志除三惑,心慎四知,以不貪而為寶,處膏脂而莫潤。”《舊唐書·良吏傳下·李尚隱》:“有懷金以贈 尚隱 者, 尚隱 固辭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為慎四知也。’竟不受之。”亦作“ 四知金 ”。 唐 杜甫 《風疾舟中奉呈湖南親友》詩:“應過數粒食,得近四知金。” 清 趙翼 《入耳贓》詩:“四知金到雖麾去,已是人間入耳贜。”
“四知”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源自東漢楊震拒賄的故事。據《後漢書·楊震傳》記載,楊震任太守時,學生王密深夜贈金,稱“暮夜無知者”。楊震反駁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此典故強調廉潔自律,後被廣泛引用為官員拒腐的典範,如《隋書》稱“心慎四知,以不貪為寶”。
佛經提出善惡行為會被四者知曉:
部分文獻提到“四知”可能指知識廣博(如“四方皆知”),但此用法較少見。另有提及《易經》相關釋義,但未展開具體内容。
若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或佛教教義,可查閱《後漢書》或佛經原文。
《四知》是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指的是四個知識或理念。具體來說,它代表“明理、知智、明達、有知覺”的意思。
《四知》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囗”和“又”,其中“囗”表示圍住,而“又”表示左右交替的意思。總共有八劃。
《四知》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漢書·藝文志》,在其中提到了“四知”。另外,《四知》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是「四識」。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四知》這個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是「4之知」。
一、他具備着四知,因此在決策時總是明智而明達。
二、教育應該培養學生的四知,讓他們成為有知覺的人。
組詞中可以使用《四知》的詞語有:知識、智慧、有知覺等。
近義詞可以有:四慧、四達。
反義詞可以有:愚昧、無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