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知的意思、四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知的解釋

《後漢書·楊震傳》:“當之郡,道經 昌邑 ,故所舉 荊州 茂才 王密 為 昌邑 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 震 。 震 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 曰:‘暮夜無知者。’ 震 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密 愧而出。”又《傳贊》:“ 震 畏四知。”後多用為廉潔自持、不受非義饋贈的典故。《隋書·韋世康傳》:“志除三惑,心慎四知,以不貪而為寶,處膏脂而莫潤。”《舊唐書·良吏傳下·李尚隱》:“有懷金以贈 尚隱 者, 尚隱 固辭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為慎四知也。’竟不受之。”亦作“ 四知金 ”。 唐 杜甫 《風疾舟中奉呈湖南親友》詩:“應過數粒食,得近四知金。” 清 趙翼 《入耳贓》詩:“四知金到雖麾去,已是人間入耳贜。”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四知"是一個源自中國曆史典故的成語,特指東漢名臣楊震拒收賄賂時提出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後演化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強調人所為之事縱無他人知曉,亦有天地神明共鑒,體現慎獨精神與道德自律。

一、核心釋義

  1. 字面分解

    • 四:數詞,指代四種知曉主體(天、地、你、我)。
    • 知:動詞,意為知曉、察覺。

      合指"四方皆知的隱秘",引申為"任何行為皆難逃天地良心的監督"。

  2. 典故溯源

    典出《後漢書·楊震傳》:王密夜贈金于楊震,稱"暮夜無知者",楊震正色拒之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此故事被曆代視為廉潔自律的典範。

二、文化内涵

三、現代應用

  1. 成語引用:常見于廉政教育,如"堅守四知,清白做人"。
  2. 姓氏文化:楊姓宗族常以"四知堂"為堂號,銘刻祖德(《弘農楊氏族譜》載其淵源)。

權威參考文獻

(注:因古籍原始鍊接受限,建議通過權威學術平台檢索上述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四知”在不同語境下有多種含義,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曆史典故中的“四知”(廉潔自持)

源自東漢楊震拒賄的故事。據《後漢書·楊震傳》記載,楊震任太守時,學生王密深夜贈金,稱“暮夜無知者”。楊震反駁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
此典故強調廉潔自律,後被廣泛引用為官員拒腐的典範,如《隋書》稱“心慎四知,以不貪為寶”。

二、佛教中的“四知”(善惡監察)

佛經提出善惡行為會被四者知曉:

  1. 天知:天神監察善惡;
  2. 地知:地神鑒察行為;
  3. 旁人知:隱秘行為終被他人察覺;
  4. 自知:内心對善惡有明确認知。
    佛教借此強調因果報應,倡導遵循五戒十善的準則。

其他解釋

部分文獻提到“四知”可能指知識廣博(如“四方皆知”),但此用法較少見。另有提及《易經》相關釋義,但未展開具體内容。


若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或佛教教義,可查閱《後漢書》或佛經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暗唱班指敝賦殘刑草團瓢拆用暢揚乘數赤臭惆怅除田賜蔭誕言悼歎道員吊孝滴答跌跪東沖西突豆腐皮都市發癬幹嘛纥刺星割分果膳和顧後七子化土翦髻戟铓禁絶絶出軍麾林蒸厲音鹭車買紅梅梅緬渺末泥末着拗體詩排矟鬅鬙平肆疲苶豈巨去國肉鋪僧律善俗省記術業思詠鐵布衫往路五亭吳越曲謝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