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四知的意思、四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四知的解释

《后汉书·杨震传》:“当之郡,道经 昌邑 ,故所举 荆州 茂才 王密 为 昌邑 令,謁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 震 。 震 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 曰:‘暮夜无知者。’ 震 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密 愧而出。”又《传赞》:“ 震 畏四知。”后多用为廉洁自持、不受非义馈赠的典故。《隋书·韦世康传》:“志除三惑,心慎四知,以不贪而为宝,处膏脂而莫润。”《旧唐书·良吏传下·李尚隐》:“有怀金以赠 尚隐 者, 尚隐 固辞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也。’竟不受之。”亦作“ 四知金 ”。 唐 杜甫 《风疾舟中奉呈湖南亲友》诗:“应过数粒食,得近四知金。” 清 赵翼 《入耳赃》诗:“四知金到虽麾去,已是人间入耳贜。”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四知"是一个源自中国历史典故的成语,特指东汉名臣杨震拒收贿赂时提出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后演化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强调人所为之事纵无他人知晓,亦有天地神明共鉴,体现慎独精神与道德自律。

一、核心释义

  1. 字面分解

    • 四:数词,指代四种知晓主体(天、地、你、我)。
    • 知:动词,意为知晓、察觉。

      合指"四方皆知的隐秘",引申为"任何行为皆难逃天地良心的监督"。

  2. 典故溯源

    典出《后汉书·杨震传》:王密夜赠金于杨震,称"暮夜无知者",杨震正色拒之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此故事被历代视为廉洁自律的典范。

二、文化内涵

三、现代应用

  1. 成语引用:常见于廉政教育,如"坚守四知,清白做人"。
  2. 姓氏文化:杨姓宗族常以"四知堂"为堂号,铭刻祖德(《弘农杨氏族谱》载其渊源)。

权威参考文献

(注:因古籍原始链接受限,建议通过权威学术平台检索上述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四知”在不同语境下有多种含义,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历史典故中的“四知”(廉洁自持)

源自东汉杨震拒贿的故事。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任太守时,学生王密深夜赠金,称“暮夜无知者”。杨震反驳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此典故强调廉洁自律,后被广泛引用为官员拒腐的典范,如《隋书》称“心慎四知,以不贪为宝”。

二、佛教中的“四知”(善恶监察)

佛经提出善恶行为会被四者知晓:

  1. 天知:天神监察善恶;
  2. 地知:地神鉴察行为;
  3. 旁人知:隐秘行为终被他人察觉;
  4. 自知:内心对善恶有明确认知。
    佛教借此强调因果报应,倡导遵循五戒十善的准则。

其他解释

部分文献提到“四知”可能指知识广博(如“四方皆知”),但此用法较少见。另有提及《易经》相关释义,但未展开具体内容。


若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或佛教教义,可查阅《后汉书》或佛经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变化莫测偪臣玻璃丝补天穿抄报待漏瞪眼瞎地棘天荆端首对攻鳄浪恩甚怨生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凤札龙书否决妇人慌急列护前虎穴龙潭迦奢草金凳机辟菊部捃收考省鲙具拉平棱缝岭南派毛蓝布名动天下木头人佩韘蓬蒿满径骈语瞥一眼披衿强本节用勤敏求觅扰畜三告投杼尚方剑时几寿阳妆水云舟趿履田舍人颓沓巍岑无名钱下摆下门闲非闲是享荐橡皮筏仙姿膝盖信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