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七子的意思、後七子的詳細解釋
後七子的解釋
明 代 嘉靖 、 隆慶 年間文學家 李攀龍 、 王世貞 、 謝榛 、 宗臣 、 梁有譽 、 徐中行 、 吳國倫 七人的合稱。他們繼承了“前七子”的拟古主張,故稱。
詞語分解
- 後的解釋 後 (③後⑥後) ò 上古稱君主:商之先後(先王)。 帝王的妻子:皇後。太後。 指空間在背面,反面的,與“前”相對:後窗戶。後面。後學。後綴。後進。 時間較晚,與“先”相對:日後。後福。後期。 指次序
- 七子的解釋 .指 春秋 鄭國 七大夫。《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鄭伯 享 趙孟 於 垂隴 , 子展 、 伯有 、 子西 、 子産 、 子大叔 、二 子石 從。 趙孟 曰:‘七子從君以寵 武 也,請皆賦以卒君貺
網絡擴展解釋
“後七子”是明代嘉靖、隆慶年間(約16世紀中葉)形成的一個文學流派,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成員構成
核心成員共七人:
- 李攀龍(領袖)
- 王世貞(領袖,後期成為主要代表)
- 謝榛(早期參與者,後因分歧被排除)
- 宗臣
- 梁有譽
- 徐中行
- 吳國倫
(來源:、、)
二、文學主張
- 複古主義:繼承“前七子”思想,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主張以秦漢散文和盛唐詩歌為最高典範。
- 反對台閣體:批判當時流行的浮華空洞的台閣體文風,強調文學應回歸古典的質樸與格調。
- 模拟與創新:要求嚴格模仿古人創作法度,但後期因過度拟古而受到批評,被認為缺乏獨創性()。
三、影響與評價
- 積極意義:扭轉了明代中期文壇的萎靡風氣,推動了對古典文學的研究。
- 局限性:過于強調形式模拟,導緻部分作品陷入“食古不化”的窠臼,被清代文人批評為“僞古文”。
- 曆史地位:與“前七子”共同構成明代複古運動的核心,對明清文學批評史影響深遠(綜合、2、6、7)。
四、相關概念對比
- 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間的李夢陽、何景明等,首倡複古。
- 唐宋派:後七子同時期的反對派,主張學習唐宋古文(如歸有光)。
- 竟陵派:明末反對複古的流派,提倡“性靈說”()。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成員作品或流派争議,可參考權威文學史著作或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後七子》的意思
《後七子》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中國古代由王安石領導的北宋************派别所被貶谪或被調離朝廷的七位官員。
拆分部首和筆畫
《後七子》這個詞由部首“口”和“子”組成。
它的總共有7個筆畫。
來源
《後七子》源自于北宋時期的政治變革。王安石主導的新法變法,推動了一系列對社會、經濟和政治的改革。然而,由于改革政策的争議,部分官員被排斥和迫害,包括韓維、學士呂公著、殷文圭、司馬光、劉孝标、李綱和他弟李紀等人。這些被貶谪或調離朝廷的官員被稱為《後七子》。
繁體
《後七子》的繁體字是「後七子」。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有時會有一定的變化。對于《後七子》這個詞,古時的寫法與現代寫法稍有不同。古時候,「後」字的右邊有一點,寫作「後」;「子」字上面的橫撇稍長,寫作「子」。
例句
他們因持不同政見而被剝奪官職成為《後七子》。
組詞
後宮、後退、皇後、後代、後果、追後、往後
近義詞
後七人、王安石黨、新黨
反義詞
前七子、舊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