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後七子的意思、後七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後七子的解釋

明 代 嘉靖 、 隆慶 年間文學家 李攀龍 、 王世貞 、 謝榛 、 宗臣 、 梁有譽 、 徐中行 、 吳國倫 七人的合稱。他們繼承了“前七子”的拟古主張,故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後七子是明代嘉靖、隆慶年間以李攀龍、王世貞為核心的文學複古流派,繼承并發展了前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複古主張。該流派成員包括謝榛、吳國倫、徐中行、梁有譽、宗臣等七人,主張通過模拟古代經典作品的格調與法度來矯正當時文壇的萎靡之風,其創作實踐以古樂府詩和五言古詩見長,強調“格調說”與“法度論”。

從文學史角度觀察,後七子将複古運動推向新的理論高度。李攀龍編選的《古今詩删》和王世貞提出的“才、思、格、調”四要素說,系統構建了明代複古派的理論框架。他們的創作雖存在拟古過甚的弊病,但對明代中後期的詩文創作産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王世貞晚年提出的“有真我而後有真詩”觀念,為清代詩論家提供了理論啟發。

《明史·文苑傳》記載該群體“聲華意氣,籠蓋海内”,其文學活動持續約四十年,成為明代文學史上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深遠的文學流派之一。現代學者袁行霈在《中國文學史》中評價其文學運動“既是對台閣體的反撥,又是對陽明心學沖擊儒家傳統價值的回應”。

網絡擴展解釋

“後七子”是明代嘉靖、隆慶年間(約16世紀中葉)形成的一個文學流派,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成員構成

核心成員共七人:

  1. 李攀龍(領袖)
  2. 王世貞(領袖,後期成為主要代表)
  3. 謝榛(早期參與者,後因分歧被排除)
  4. 宗臣
  5. 梁有譽
  6. 徐中行
  7. 吳國倫
    (來源:、、)

二、文學主張

  1. 複古主義:繼承“前七子”思想,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主張以秦漢散文和盛唐詩歌為最高典範。
  2. 反對台閣體:批判當時流行的浮華空洞的台閣體文風,強調文學應回歸古典的質樸與格調。
  3. 模拟與創新:要求嚴格模仿古人創作法度,但後期因過度拟古而受到批評,被認為缺乏獨創性()。

三、影響與評價


四、相關概念對比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成員作品或流派争議,可參考權威文學史著作或古籍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艾绶變易弁語必律不剌秉道裁心镂舌參貳晨提夕命赤蟻出榜大路貨彈诋叨領砥矢柉禁發征封押富彊改行為善歸根顧息畫規角端牛交口角龍激起谲詭駿蹄恐怕練達嫠辍緯靈昭留爪蠻蜑妙士墨墨乜斜纏帳破惡遷侵竅包嘺嘺唶唶清漣畦畽曲貸佉樓書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肉刑入鐵主簿商絲審勢樹果斯文掃地泰國沓嬲滕閣天紳體溫務求蠍子媽稀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