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诵谏的意思、诵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诵谏的解释

(1).诵读前代箴谏之语。《国语·晋语六》:“吾闻古之言王者,政德既成,又听於民,於是乎,使工诵諫於朝。” 韦昭 注:“诵,诵读前世箴諫之语。”

(2).讽谏。 唐 白行简 《振木铎赋》:“响不闻空,能同诽谤之木;听犹在耳,将陈诵諫之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诵谏是古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劝谏形式,指通过诵读诗文或典故的方式委婉表达规劝之意。其核心含义可从三方面解析:

一、词义构成 "诵"指有节奏的诵读、陈述,《说文解字》释为"讽也",强调通过特定韵律传递信息;"谏"则为规劝、匡正之义。《周礼·地官·保氏》将"五谏"列为正式劝谏制度,其中"讽谏"即包含诵谏的形式特征。

二、实施方式 诵谏区别于直谏的锋芒,采用"依违不直谏"(《周礼注疏》)的表达策略。典型案例如《诗经·大雅》中的讽喻诗,通过吟诵历史典故间接批评时政。这种方式既符合礼制要求,又能降低劝谏风险,常见于周代至汉代的宫廷议政场景。

三、文化功能 作为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诵谏承载着"主文而谲谏"(《毛诗序》)的儒家政治理想。其本质是运用文学载体实现伦理教化,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被归为"谲辞饰说"的修辞体系,对后世"以诗言志"的文人传统产生深远影响。

主要来源参考:

  1. 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汉语大词典(第七版)
  3. 文心雕龙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诵谏”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两层含义,其用法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义

诵谏(sòng jiàn)指通过诵读或讽喻的方式向上级或他人提出规劝。该词由“诵”(诵读、陈述)和“谏”(劝谏)组合而成,强调以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忠告。


二、详细解释

  1. 诵读前代箴谏之语
    源自《国语·晋语六》记载,古代君王在政德稳定后,会命乐工在朝堂上诵读前代箴谏之言,以此听取民意、修正政令。例如:“使工诵谏於朝”()。这种方式通过引用历史教训进行劝诫,具有仪式性和权威性。

  2. 讽谏
    指以含蓄或比喻的方式间接劝谏。唐代白行简在《振木铎赋》中写道:“将陈诵谏之诗”,即通过诗歌等形式委婉表达意见()。这种方式常见于古代文学,如《诗经》中的讽喻诗。


三、用法与延伸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国语》及唐代相关赋文()。

别人正在浏览...

八牕玲珑标桩朝衣赤符赤汉驰走楚氛初弦倅毛荡扬地宫兜末香焚烧抚畜高屋建瓴国香蓇葖涵畜堠吏坚强不屈截然介潭讥呵锦片前程金溪九剑酒决塞看理蜡香亮度螺鬟烟发马七马八没做理会处魔手目眦沤田炮食辟斥期货交易气囊容恕三谛神湛骨寒失惊打怪施行双引水秀才朔鼓说溜了嘴菽水承欢疏迤驷车素朴痛绳为虎作伥香线鲜鳞闲望小业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