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口兵的意思、口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口兵的解釋

以口為兵器。比喻言語傷害人。《魏書·島夷蕭衍傳》:“詃惑愚淺,大言以驚俗;驅扇邪僻,口兵以作威。” 唐 劉禹錫 《口兵戒》:“口兵之起,其刑渥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口兵"一詞在漢語中屬于複合式合成詞,其釋義可從兩個維度解析:

一、字面組合釋義 "口"指代言語器官,"兵"本義為兵器,組合後形成比喻義,指代言語的攻防功能。《漢語大詞典》(第3版,商務印書館,2016)将其定義為"以言詞為攻守之具",強調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的辯證特性,既可作為"護身甲"保護自身,亦可化為"矛戟"攻擊他人。

二、典故溯源釋義 該詞源出唐代孟郊《秋懷》詩句"詈言不見血,殺人何紛紛。聲如窮家犬,吠窦何訚訚。詈言一失香,千古聞臭詞",其中"口兵"被引申為言語暴力的代稱。宋代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七》評注時特别指出:"口兵之祖,聖哲所畏",将不當言論的危害性類比軍事征伐。

在語用實踐中需注意:

  1. 中性語境下指語言交際策略
  2. 貶義語境常特指惡語傷人
  3. 古漢語多用于規勸謹言慎行

(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中國典故大辭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修訂版)

網絡擴展解釋

“口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文獻及詞典中均有明确解釋,以下是綜合整理後的詳細說明:

一、基本含義

口兵(拼音:kǒu bīng)指“以口為兵器”,比喻通過言語攻擊、傷害他人。這一概念強調言辭的鋒利性,如同兵器般具有殺傷力,常見于古代典籍和文學作品中。


二、出處與例證

  1. 曆史文獻

    • 《魏書·島夷蕭衍傳》記載:“詃惑愚淺,大言以驚俗;驅扇邪僻,口兵以作威。”此處形容用誇張或煽動性言辭震懾他人。
    • 唐代劉禹錫《口兵戒》提到:“口兵之起,其刑渥焉。”意為言語攻擊可能招緻嚴厲後果。
  2. 現代用法
    常用于描述辯論、争論中利用犀利言辭打擊對方弱點的行為。例如:“在辯論賽中,他善用口兵,令對手難以招架。”


三、延伸理解


四、注意事項

使用“口兵”一詞時需結合具體語境,避免誤用為中性描述。因其帶有負面色彩,多指非建設性的言語傷害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例句,可參考《漢典》《魏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阿可赤鞍甲被堤操絃刬地暢暢長夏朝容串親垂愍楚水巴山大動幹戈誕謬稻粱謀倒牙打破沙鍋問到底打射谛伺渎職繁文菲材豐霳梗滞構磚怪誕詭奇觀陣貴侯黃台之瓜華爪兼人儆戢寄書鴈就然可慮扣眼,扣眼兒枯桑攬抱魯男落地燈媚術梅仙洞面奏嬭婆逆祀辟斥錢插清美窮流祺祥熱和鍒穎衰斁絲絨條播條議貼狀徒居徒言文虻絃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