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選·張衡〈西京賦〉》:“徒觀其城郭之制,則旁開三門,參塗夷庭,方軌十二,街衢相經。” 李善 注:“方,言九軌之塗,凡有十二也。”本指古代 長安 城内通往十二門的十二條大道,後泛指城市中衆多街道。 南朝 宋 鮑照 《詠史》詩:“京城十二衢,飛甍各鱗次。” 錢振倫 注:“《西都賦》曰:‘立十二之通門。’” 唐 白居易 《村居寄張殷衡》詩:“唯看《老子》五千字,不蹋 長安 十二衢。” 明 何景明 《大梁行》:“高樓歌舞三千戶,夾道煙花十二衢。”參見“ 十二街 ”。
“十二衢”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方面解釋:
指十二條大街,常用來形容街市繁華、熱鬧的景象。
部分資料提到該詞出自馮夢龍《警世通言》(如王小二開酒店的故事),但此說法缺乏可靠文獻支持,更早的《西京賦》及唐代詩文已廣泛使用該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西京賦》原文或唐代詩詞集。
《十二衢》是一個成語,指的是十二條大街,也可以用來形容繁華熱鬧的場景。
《十二衢》的部首是“衤”,總共有七個筆畫。
《十二衢》最早出現在《左傳》這部古代典籍中,用來描述齊國的城市内有十二條大街,繁華熱鬧的景象。
《十二衢》的繁體字是「十二衢」。
在古代,「十二衢」可以有不同的漢字寫法,如「拾弍衢」。
1. 他踏上十二衢,感受到了城市的繁華和喧嚣。
2. 這座城市每當夜幕降臨,十二衢上燈火輝煌,景象令人目眩神迷。
十二街巷、街市巷陌、大街小巷等。
十二條大街、十二道街。
荒涼靜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