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畅通,四通八达。 清 江日昇 《台湾外纪》卷十一:“ 臺湾 沃野数千里,实霸王之区……且横絶大海,肆通外国,置船兴贩,桅舵铜铁,不忧乏用。”
肆通是由“肆”与“通”组合而成的古汉语词汇,在《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中被释为“畅达无阻的状态”。“肆”本义为市集铺面,引申出敞开、纵意之义;“通”含贯通、畅达之意,二者结合后形成双重表意结构,既指空间维度的贯通状态,亦含行为层面的纵意施行。
从词源学考察,《说文解字注》记载“肆,极陈也”,强调铺展至极限的意象,与“通”的贯穿义结合后,在《文选·张衡<西京赋>》“街衢相经,廛里端直”李善注中可见“肆通”用于描述街道纵横通达的城建格局,印证其空间畅通的核心语义。清代考据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特别指出“凡言四达谓之衢,九达谓之逵,肆通则兼包众义”,揭示该词涵盖多向通达的特质。
现代语言应用中,该词多保留于典籍引用与学术研究领域,如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中多次使用“肆通”描述文献传抄过程中文本流布的完整性。在语义演变层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将其列为“古今异义”典型案例,提示当代读者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复合词义。
“肆通”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基本含义
指畅通无阻、四通八达,多用于形容交通或地理位置的便利性。例如清代文献中提到台湾“横絶大海,肆通外国”,强调其地理位置优越、对外交通便利。
出处与用法
该词可见于清代江日昇的《台湾外纪》,原文描述台湾为“沃野数千里……肆通外国”,凸显其商贸与航海优势。现代使用中,该词较为罕见,多出现在古籍或文学性文本中。
字义分解
近义词
可替换为“畅通”“通达”“四通八达”等词。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台湾外纪》等文献原文。
百听不厌饱尝飙焰布笔不可一世尘蒙川岑刍荛之见大红打照会锻湅鹅炙附小纲目干寤犷健惯贼轨范规匿合堂哄腾坏陵华緘烜日家门简料精丽骏骡开精雷厉风行鬣刺路员木镳木棍南齐牛耕徘徊歧路谱牒骐骝轻飔秋菜秋祓秋祫七政人气入觐沈颠手斧暑魃水勃公斯干所见所闻锁怨荼垒瓦花嵬崖问正跣脚闲言语小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