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劍膽琴心。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九六:“少年擊劍更吹簫,劍氣簫心一例消。” 周實 《哭洗酲》詩:“塵寰從此知音稀,劍氣簫心誰與抗。”亦作“ 劍态簫心 ”。 柳亞子 《自題磨劍室詩詞後》:“劍态簫心不可覊,已教終古負初期。”
“劍氣箫心”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jiàn qì xiāo xīn,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比喻既有情緻,又有膽識,常用來形容舊小說中能文能武的才子。該詞融合了“劍氣”的剛毅豪邁與“箫心”的柔婉細膩,體現剛柔相濟的特質。
該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文武雙全”的推崇,以及剛柔并濟的美學追求。通過“劍”與“箫”的意象對比,傳遞出豪情與婉約交織的複雜情感。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己亥雜詩》原文或相關文學評論。
《劍氣箫心》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劍氣和箫音非常凄婉悲壯。它形容音樂或武術表演中情感深沉、感人至深的氛圍。
《劍氣箫心》這個詞由“劍”、“氣”、“箫”和“心”四個字組成。
《劍氣箫心》這個成語出自明代楊慎的《臨川四夢》。在該劇中,主人公閻羅王聽到劍氣和箫音,感受到了其中蘊含的悲壯與情感。
《劍氣簫心》是《劍氣箫心》在繁體字中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但發音和意義仍保持不變。《劍氣箫心》在古代的漢字寫法就是“劍氣簫心”。
這首曲子真是劍氣箫心,聽了讓人心生悲壯之感。
劍光箫韻、氣壯山河、箫聲悲涼
劍氣騰騰、箫聲悠揚、悲壯音韻
心平氣和、箫靜劍息、歡快旋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