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膚的意思、麋膚的詳細解釋
麋膚的解釋
熟的麋肉。《禮記·内則》:“麋膚、魚醢。” 孔穎達 疏:“麋膚謂麋肉外膚食之,以魚醢配之……麋膚謂孰也。”
詞語分解
- 麋的解釋 麋 í 〔麋鹿〕哺乳動物,比牛大,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驢,蹄像牛,頸像駱駝,但從整體看哪種動物都不像,原産中國,是一種珍貴的稀有獸類。俗稱“四不像”。 筆畫數:; 部首:鹿; 筆順編號:
- 膚的解釋 膚 (膚) ū 肉體表面的皮:皮膚。肌膚。切膚之痛。體無完膚。 表面的,淺薄的:膚淺。膚泛。 大:“薄伐猃狁,以奏膚公”(“膚公”即“大功”)。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麋膚”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基本釋義
- 讀音:mí fū(拼音:ㄇㄧˊ ㄈㄨ)。
- 含義:指“熟的麋肉”,即烹饪後的麋鹿肉。古代文獻中常與“魚醢”(魚肉醬)搭配食用,如《禮記·内則》記載:“麋膚、魚醢”。
2.文獻依據
-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孔穎達疏證解釋為:“麋膚謂麋肉外膚食之……麋膚謂孰(熟)也”,說明其特指經過加工烹制的麋肉。
3.其他争議釋義
- 部分資料(如)提到“麋膚”為成語,形容“皮膚白皙細膩”,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與“麋”的意象(如麋鹿皮毛柔順)産生的引申聯想有關,需謹慎采用。
4.現代使用
-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作為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化場景中的曆史詞彙。
“麋膚”的核心含義為“熟的麋肉”,屬古代飲食文化範疇。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禮記》原文或相關注疏。
網絡擴展解釋二
麋膚
麋膚(mí f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鹿”和“膚”兩個部分組成。
部首和筆畫
麋字的部首是鹿(lu4),鹿字是指鹿科動物的通稱。鹿字中的鹿部分共有10個筆畫。
膚字的部首是⺶(ru2),膚字是指皮膚的意思。⺶是一個獨立的部首,沒有固定的讀音。膚字總共有8個筆畫。
來源
麋膚一詞源于古代文學作品《莊子·齊物論》:“彼且偃之宜也,攝之宜也,置之宜也,皆因其類也。麋鹿食于囷(fū)。”這句話意思是說麋鹿食物的選擇是因為與自身的品性相同。後來,人們就用“麋膚”來形容人與事物相吸引或相投的關系。
繁體
麋膚的繁體字為麋膚。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書寫中的麋膚曾有不同的寫法,例如蚌父、姆膚、靡父等。不同的朝代和地區,對于字形的書寫習慣有所不同。
例句
他們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厚,可以說是麋膚之交。
組詞
麋角、麋鹿、膚淺、膚色。
近義詞
知己、投契、形影不離。
反義詞
疏離、疏遠、冷漠。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