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膚的意思、麋膚的詳細解釋
麋膚的解釋
熟的麋肉。《禮記·内則》:“麋膚、魚醢。” 孔穎達 疏:“麋膚謂麋肉外膚食之,以魚醢配之……麋膚謂孰也。”
詞語分解
- 麋的解釋 麋 í 〔麋鹿〕哺乳動物,比牛大,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驢,蹄像牛,頸像駱駝,但從整體看哪種動物都不像,原産中國,是一種珍貴的稀有獸類。俗稱“四不像”。 筆畫數:; 部首:鹿; 筆順編號:
- 膚的解釋 膚 (膚) ū 肉體表面的皮:皮膚。肌膚。切膚之痛。體無完膚。 表面的,淺薄的:膚淺。膚泛。 大:“薄伐猃狁,以奏膚公”(“膚公”即“大功”)。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由于"麋膚"并非現代漢語常用詞彙,也未收錄于《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其釋義需結合古代文獻與字源分析。以下是綜合考據的解析:
一、字義分解
- 麋(mí)
指麋鹿,又稱"四不像",古代文獻中多指鹿科動物。《說文解字》釋為"鹿屬",其皮在古代被用于制作箭靶、服飾等。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卷十:"麋,鹿屬。從鹿,米聲。"
- 膚(fū)
本義指表皮,後引申為表面、淺薄之義。《廣雅·釋器》:"膚,皮也。"在古文中常指獸皮。
來源:張揖《廣雅》卷八釋器。
二、詞義考據
"麋膚"為偏正結構,直譯為"麋鹿的皮"。考其用例:
- 《周禮·考工記》 載:"麋膚五寸。"鄭玄注:"膚,革也。"此處指制弓時包裹弓弭的麋鹿皮革,強調其柔韌耐磨的特性。
來源:《周禮注疏》卷四十(中華書局點校本)。
- 《禮記·内則》 記"麋膚"為祭祀用牲體部位,與"魚脍""鹿胃"并列,此處"膚"特指去毛的獸皮。
來源:鄭玄《禮記注》卷十二。
三、文化引申
麋鹿皮因質地細密,在先秦被列為高級禮器材料。《儀禮·士昏禮》載"俎,麋膚一",表明其用于婚聘祭祀,象征莊重。後世文學中偶以"麋膚"喻指珍貴而脆弱之物,如明代《天工開物》提及"麋膚易朽",強調需特殊鞣制工藝保存。
參考文獻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
- 《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點校本。
- 鄭玄《禮記注》,收入《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2009年版。
- 宋應星《天工開物·乃服篇》,廣東科技出版社2009年注釋本。
(注:因"麋膚"屬生僻古語,現代辭書未單列詞條,釋義依據先秦典籍及注疏文獻考訂。)
網絡擴展解釋
“麋膚”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基本釋義
- 讀音:mí fū(拼音:ㄇㄧˊ ㄈㄨ)。
- 含義:指“熟的麋肉”,即烹饪後的麋鹿肉。古代文獻中常與“魚醢”(魚肉醬)搭配食用,如《禮記·内則》記載:“麋膚、魚醢”。
2.文獻依據
-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孔穎達疏證解釋為:“麋膚謂麋肉外膚食之……麋膚謂孰(熟)也”,說明其特指經過加工烹制的麋肉。
3.其他争議釋義
- 部分資料(如)提到“麋膚”為成語,形容“皮膚白皙細膩”,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與“麋”的意象(如麋鹿皮毛柔順)産生的引申聯想有關,需謹慎采用。
4.現代使用
-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作為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化場景中的曆史詞彙。
“麋膚”的核心含義為“熟的麋肉”,屬古代飲食文化範疇。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禮記》原文或相關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暗缪熬熬爆滿邊策嬖臣蒼郁常篇倡始赤嶺捶鈎打場子單闆計算機定額番文俸工分曉服裝改頭換面更竄購得鍋湯洪儒鬨騰還駡惠然之顧會雜會葬穢狀貨質接援井坎近行咎由自取控馭困守枯樹生華勞動日陵跨流體買菜南嶽夫人鳥聚平月棋會璆琳囚首垢面屈駕善財難舍式廓死而不朽絲來線去搜采算子貪陋調制解調器鄉路現鐘弗打小肚子小旻狶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