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和懇切的诏谕。對帝王诏谕的敬稱。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三:“ 李穆 昔師之,逮為學士薦於朝,溫旨召至便殿。”《明史·奸臣傳·周延儒》:“帝猶降溫旨,言‘卿報國盡忱,終始勿替。’” 清 恽敬 《衷白先生家傳》:“帝遣内侍勞,且問方畧,先生疏陳利害,得溫旨。”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局詐》:“侍禦伏謁盡禮,傳命賜坐簷下,金椀進茗。主畧緻溫旨,侍禦肅而退。”
“溫旨”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帝王或統治者的诏谕,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溫旨”指溫和懇切的诏谕,是對帝王所下達命令的敬稱。該詞強調诏令中蘊含的仁愛、體恤之情,常見于古代文獻中,體現統治者對臣民或政策的關懷态度。
帝王诏谕的尊稱
古代臣子或史書常用“溫旨”表達對帝王诏令的尊重。例如:
語境特征
“溫旨”多用于嘉獎、安撫或體現仁政的場景,如清代恽敬在奏疏中提到“得溫旨”,即指其建議獲得皇帝溫批複。
在現代漢語中,“溫旨”一詞已極少使用,但可引申為形容某人或某事表現出的溫暖、親切的态度或命令,例如領導對下屬的關懷性指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玉壺清話》《明史》等古籍原文。
《溫旨》是一個漢字詞語,原指君主對臣下所發出的略帶溫暖和慈愛的命令和教導。後來也用來形容某人的言辭和行為溫暖、仁慈。
《溫旨》的第一個字部首是氵(三點水),第二個字部首是疋。整個詞由9個筆畫構成。
《溫旨》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衛青傳》中,描述了漢武帝對衛青的溫暖教誨。繁體字為「溫旨」。
在古代,「溫旨」也有多種不同的寫法。在篆書中,「溫」的寫法較為簡練,彎曲的曲線流露出柔和的氣息;「旨」的寫法則較為方正,象征了君王的命令。而在隸書中,「溫」字的筆畫變得更為細膩流暢。
1. 君主的溫旨令臣民備感親近和溫暖。
2. 他的言辭中充滿了溫旨與關懷。
溫馨、溫暖、溫和、溫情、溫婉、溫柔。
慈愛、親切、和藹、親近、柔和。
冷酷、苛刻、嚴厲、冷漠、無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