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司母戊方鼎的意思、司母戊方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司母戊方鼎的解釋

商代 晚期王室的祭器。1939年出土于 河南 安陽 武官村 。方形,四足,立耳,飾饕餮紋。通耳高133厘米,橫長110厘米,寬78厘米,重達875公斤,為我國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也是古代世界青銅文化中僅見的。方鼎結構複雜,鼎身和四足是整體鑄造,耳則是在鼎身鑄成後再在其上安模、翻範、澆鑄而成的。它集中反映了 商 晚期青銅器冶鑄業的技術水平和生産能力。鼎腹内壁鑄銘文“司母戊”三字,是 商王 為祭祀其母 戊 而作。現藏中國曆史博物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司母戊方鼎釋義

一、名稱釋義

“司母戊方鼎”是中國商代晚期青銅禮器,其名稱源于鼎腹内壁的銘文“司母戊”三字(現學界多釋讀為“後母戊”)。

二、器物特征

  1. 形制:

    • 矩形腹,立耳,柱足,通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重832.84公斤,為現存最大、最重的商代青銅器。
    • 四面腹壁飾獸面紋(饕餮紋),足部浮雕獸面,雲雷紋襯底,體現商代神權與王權結合的藝術特征。
  2. 鑄造技術:

    • 采用分鑄法成型,需上百工匠協同操作,反映商晚期青銅冶鑄的巅峰技藝。鼎身一次澆鑄成形,耳、足分鑄後接合,技術難度極高。

三、曆史與文化價值

  1. 禮制象征:
    • 為商王祭祀生母“戊”的宗廟重器,彰顯孝道與祖先崇拜,印證《禮記》“天子九鼎”的禮器制度雛形。
  2. 史料價值:
    • 銘文佐證商王世系(如武丁配偶“妣戊”),為研究商代家族結構提供實物依據。
  3. 斷代标尺:
    • 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王陵區(1939年),屬商晚期典型器,是青銅器分期斷代的核心參照物。

四、學術争議與考訂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國國家博物館:後母戊鼎官方釋名及考古背景(鍊接
  2. 《中國青銅器全集》(文物出版社):商周青銅器形制與紋飾分析(鍊接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王陵區發掘報告(鍊接
  4. 《殷周金文集成》(中華書局):銘文考釋與斷代研究(鍊接

(注:以上鍊接為相關機構官網,具體文獻需通過其資源庫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司母戊方鼎(又稱後母戊鼎)是中國商代晚期青銅器的代表,具有多重文化内涵與曆史價值,具體可從以下五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司母戊方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鑄造的青銅禮器,鑄造時間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鼎腹内壁鑄有銘文"司母戊"三字,意為"祭祀母親戊"("司"通"祀")。鼎體為長方形,四足雙耳,通高133厘米,重832.84-875公斤,是目前已知最重的古代青銅器,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二、名稱含義争議

學界對銘文存在兩種解讀:

三、鑄造工藝

鼎身采用分範鑄造法:

  1. 合金比例:銅84.77%、錫11.64%、鉛2.79%,與《考工記》記載的青銅配方高度吻合;
  2. 工藝複雜度:需同步熔煉70餘個坩埚銅液,24塊陶範拼合鑄造,鼎耳後鑄銜接。鑄造過程涉及上百名工匠協作,稍有失誤即全器盡毀。

四、紋飾與象征

五、曆史意義

  1. 文化載體:印證商代青銅冶煉技術達世界巅峰,代表"青銅文明"的成熟;
  2. 民族記憶:1939年河南安陽出土後,村民為保護國寶與日軍周旋,将其埋藏糞坑九年,1946年重見天日,成為近代文物守護的傳奇;
  3. 禮制象征:鼎在古代是政權标志(如"問鼎中原"典故),此鼎彰顯商王室對宗法制度的重視。

該鼎于2002年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其曆史、藝術與科技價值共同構成中華文明的重要物證。

别人正在浏覽...

阿八本缺抃慄采聽淳淳擔驚忍怕大媳婦打戰戰嫡母端華蠹毀阿世媚俗煩鹜伐生胏石分燈鈎拒管維故府滑成遑惑皇經澴流魂消見所未見見物不見人盡辭頸脖子粳糧箕舌據理開展考引骊山老母落黑滿口之乎者也棉被默究目不别視蹑足其間譬諸戗金千歳請帖奇渥溫屈客三裡霧沈到十發十中矢死無貳守天受钺縮衄素枝胎息塗殚險縱狎賞西非心不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