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代 晚期王室的祭器。1939年出土于 河南 安陽 武官村 。方形,四足,立耳,飾饕餮紋。通耳高133厘米,橫長110厘米,寬78厘米,重達875公斤,為我國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也是古代世界青銅文化中僅見的。方鼎結構複雜,鼎身和四足是整體鑄造,耳則是在鼎身鑄成後再在其上安模、翻範、澆鑄而成的。它集中反映了 商 晚期青銅器冶鑄業的技術水平和生産能力。鼎腹内壁鑄銘文“司母戊”三字,是 商王 為祭祀其母 戊 而作。現藏中國曆史博物館。
司母戊方鼎(又稱後母戊鼎)是中國商代晚期青銅器的代表,具有多重文化内涵與曆史價值,具體可從以下五個方面解析:
司母戊方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鑄造的青銅禮器,鑄造時間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鼎腹内壁鑄有銘文"司母戊"三字,意為"祭祀母親戊"("司"通"祀")。鼎體為長方形,四足雙耳,通高133厘米,重832.84-875公斤,是目前已知最重的古代青銅器,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學界對銘文存在兩種解讀:
鼎身采用分範鑄造法:
該鼎于2002年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其曆史、藝術與科技價值共同構成中華文明的重要物證。
《司母戊方鼎》是一組由六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意思是指掌管九州的官員使用方形的青銅鼎。下面将對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介紹。
《司母戊方鼎》由六個漢字組成:
司(㣺):從口(㔾)旁,共兩畫。
母(⺻):從毋(⺾)旁,共三畫。
戊(⺮):從戈(⺣)旁,共五畫。
方(⺩):從方(㇐)部,共四畫。
鼎(㕥):從鼎(⺣)部,共十二畫。
《司母戊方鼎》源自《左傳》中的《僖公十五年》記載:“司母戊方鼎,國之寶也。”指司母戊官員所用的方形青銅鼎,象征着權力的象征。
《司母戊方鼎》的繁體寫法為《司母戊方鼎》。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和現代略有不同,但《司母戊方鼎》的形狀在古代和現代是相似的。
他的權力就像司母戊方鼎一樣,穩固而有威嚴。
司母、母戊、司方、戊鼎。
司鼎、戊方。
不適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