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濃霧。《後漢書·張楷傳》:“﹝ 楷 ﹞性好道術,能作五裡霧。時 關西 人 裴優 亦能為三裡霧,自以不如 楷 ,從學之, 楷 避不肯見。” 唐 李商隱 《聖女祠》詩:“無質易迷三裡霧,不寒長著五銖衣。”後亦用以借指道術。 元 馬祖常 《壽郝大參》詩:“留客隻談三裡霧,見人不問五侯鯖。” 明 夏完淳 《大哀賦》:“忽焉五鬥米之教起,三裡霧之術成。”
“三裡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字面指濃霧
源自《後漢書·張楷傳》的典故:東漢張楷擅長道術,能制造“五裡霧”;同時代的裴優隻能制造“三裡霧”,自認不如張楷,遂向其求學,但張楷避而不見。因此,“三裡霧”最初指人為制造的濃霧,後引申為自然界的濃霧,如唐代李商隱《聖女祠》中“無質易迷三裡霧”,即形容霧氣迷蒙的景象。
借指道術或方術
因典故中張楷、裴優以制造霧氣展現道術,後世詩文常以“三裡霧”象征道術或玄妙之術。例如元代馬祖常《壽郝大參》中“留客隻談三裡霧”,即以“三裡霧”隱喻道家方術;明代夏完淳《大哀賦》“三裡霧之術成”則暗指借助道術起事。
“三裡霧”既可指實際濃霧,也可借代道術,其雙關性使其在文學中具有靈活的表現力。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後漢書》及曆代詩詞注釋。
《三裡霧》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霧氣彌散的現象。當霧氣籠罩在空氣中時,能夠遮蔽視線,使得周圍的景物變得模糊不清,形成一種朦胧的景象,這就是所謂的三裡霧。
《三裡霧》這個詞是由三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雨”、“田”和“虍”。它的總共有十一畫。
《三裡霧》這個詞首次出現在《漢書·地理志》中,形容了在湖北省襄陽地區常年存在的霧氣現象。在地理上,這片地區是湖泊衆多、水氣蒸發較大的地方,所以才出現了這種常年籠罩的霧氣,人們便用“三裡霧”來形容這一現象。在繁體字中,《三裡霧》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寫《三裡霧》這個詞時使用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田”字在古代寫作“甲”,而“虍”字則寫作“虍頭虍腦”。但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寫法逐漸演變為現代形式。
1. 早晨起來,窗外的三裡霧使得整個大街都被籠罩在神秘的氛圍中。
2. 這座城市常年被三裡霧籠罩,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組詞:濃霧、薄霧、迷霧、煙霧
近義詞:迷霧、朦胧
反義詞:明朗、晴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