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司母戊方鼎的意思、司母戊方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司母戊方鼎的解释

商代 晚期王室的祭器。1939年出土于 河南 安阳 武官村 。方形,四足,立耳,饰饕餮纹。通耳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达875公斤,为我国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也是古代世界青铜文化中仅见的。方鼎结构复杂,鼎身和四足是整体铸造,耳则是在鼎身铸成后再在其上安模、翻范、浇铸而成的。它集中反映了 商 晚期青铜器冶铸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鼎腹内壁铸铭文“司母戊”三字,是 商王 为祭祀其母 戊 而作。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司母戊方鼎释义

一、名称释义

“司母戊方鼎”是中国商代晚期青铜礼器,其名称源于鼎腹内壁的铭文“司母戊”三字(现学界多释读为“后母戊”)。

二、器物特征

  1. 形制:

    • 矩形腹,立耳,柱足,通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重832.84公斤,为现存最大、最重的商代青铜器。
    • 四面腹壁饰兽面纹(饕餮纹),足部浮雕兽面,云雷纹衬底,体现商代神权与王权结合的艺术特征。
  2. 铸造技术:

    • 采用分铸法成型,需上百工匠协同操作,反映商晚期青铜冶铸的巅峰技艺。鼎身一次浇铸成形,耳、足分铸后接合,技术难度极高。

三、历史与文化价值

  1. 礼制象征:
    • 为商王祭祀生母“戊”的宗庙重器,彰显孝道与祖先崇拜,印证《礼记》“天子九鼎”的礼器制度雏形。
  2. 史料价值:
    • 铭文佐证商王世系(如武丁配偶“妣戊”),为研究商代家族结构提供实物依据。
  3. 断代标尺:
    • 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王陵区(1939年),属商晚期典型器,是青铜器分期断代的核心参照物。

四、学术争议与考订

权威参考来源

  1. 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官方释名及考古背景(链接
  2. 《中国青铜器全集》(文物出版社):商周青铜器形制与纹饰分析(链接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王陵区发掘报告(链接
  4. 《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铭文考释与断代研究(链接

(注:以上链接为相关机构官网,具体文献需通过其资源库检索。)

网络扩展解释

司母戊方鼎(又称后母戊鼎)是中国商代晚期青铜器的代表,具有多重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义

司母戊方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铸造的青铜礼器,铸造时间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意为"祭祀母亲戊"("司"通"祀")。鼎体为长方形,四足双耳,通高133厘米,重832.84-875公斤,是目前已知最重的古代青铜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二、名称含义争议

学界对铭文存在两种解读:

三、铸造工艺

鼎身采用分范铸造法:

  1. 合金比例:铜84.77%、锡11.64%、铅2.79%,与《考工记》记载的青铜配方高度吻合;
  2. 工艺复杂度:需同步熔炼70余个坩埚铜液,24块陶范拼合铸造,鼎耳后铸衔接。铸造过程涉及上百名工匠协作,稍有失误即全器尽毁。

四、纹饰与象征

五、历史意义

  1. 文化载体:印证商代青铜冶炼技术达世界巅峰,代表"青铜文明"的成熟;
  2. 民族记忆:1939年河南安阳出土后,村民为保护国宝与日军周旋,将其埋藏粪坑九年,1946年重见天日,成为近代文物守护的传奇;
  3. 礼制象征:鼎在古代是政权标志(如"问鼎中原"典故),此鼎彰显商王室对宗法制度的重视。

该鼎于2002年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其历史、艺术与科技价值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重要物证。

别人正在浏览...

凹凸花百朋傍掣搏黍布怨触藩羝存档担当道宫盗粜丁快佛界负谤府聚干涸宫甲鬼跌记骇恫鹤唱歡馆花头糊涂鴐鹅贱卒角口解后静絜吉帖九土爵士音乐钧天调沮伤宽护腊风梁闇骊母李时珍留传隆俊罗口飘洋过海抢掠清昊搉易三尹圣髓声讨士民水表探梅疼顾腾远天资卓越剔庄货武昌鱼仙人栽豆睍睍僩雅校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