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簸箕底伸展向前之寬廣處,其狀如舌。《禮記·曲禮上》“坐毋箕” 唐 孔穎達 疏:“坐毋箕者,箕謂舒展兩足,狀如箕舌也。” 清 魏源 《籌漕篇上》:“ 山東 之 登萊 二州,鬥出海中,長如箕舌,由南赴北,舟行必繞出其外。”
“箕舌”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
指簸箕底部向前延伸的寬大部分,形狀類似舌頭。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文獻中被明确記載:
極少數資料提到“箕舌”可比喻能言善辯的口才,傳說源自商朝一位名為箕舌的伶人。但此說法未見于主流典籍,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引申用法。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日常使用中以本義為主。
《箕舌》是一個漢字詞語,拼音為jī shé,具有多個含義,主要有:
1. 古代一種簸箕,用來揚風吹淨谷場上的雜草,也用來抛物求神。
2. 比喻能言善辯的人,也常用來形容能說會道的口才。
《箕舌》的部首是⺮(竹字旁)+ ⼞(廠字底),總共有17個筆畫。
《箕舌》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見于《說文解字》。在繁體字中,箕的寫法為「箕」,舌的寫法為「舌」。
在古代,箕舌的寫法略有不同。古文中箕的形狀像一個框架,裡面填滿了豎直的竹籤,而舌則是由兩個獨立的「舌」字組成。
1. 他的口才好得就像箕舌一樣,能夠很輕松地說服别人。
2. 她用箕舌清理谷場上的雜草,一會兒就打掃得幹幹淨淨。
與《箕舌》相關的常見組詞有:
1. 利箕舌:形容人的口才極佳,能夠說服他人。
2. 箕風:古代神話中,指用箕舌掀起的風,也可比喻通過巧妙的方法達到目的。
與《箕舌》意思類似的近義詞有:巧舌如簧、伶牙俐齒、善辯、能言善道。
與《箕舌》意思相反的反義詞可以是:語塞、不會言辭、口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