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受钺的意思、受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受钺的解釋

古代大将出征,接受天子所授的符節與斧钺,稱為“受钺”。 唐 岑參 《西河太守杜公挽歌》之三:“剖符移北地,受鉞領西門。” 李上交 《近事會元·大将受命》《唐志》雲:“大将出軍征讨,皆告廟受鉞。”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二:“夫受鉞登壇,膺丈人長子之任,喪師失律,何所逃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受钺

“受钺”是一個源自古代中國軍事禮儀的複合詞,由“受”(接受)和“钺”(一種斧形兵器)組成,字面意為“接受钺”。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将領接受君主授予的軍權象征——钺,代表正式掌握兵權、承擔征伐重任。這一儀式多見于帝王任命統帥或将領出征前的授權典禮,象征權力移交與軍事責任的賦予。

詳細釋義與曆史淵源

  1. 權力象征與儀式背景

    钺在古代是軍權和王權的雙重象征。《禮記·王制》載:“諸侯賜弓矢,然後征;賜鈇钺,然後殺。” 此處“鈇钺”即斧钺,代表生殺大權。将領“受钺”标志其獲得君主授權,可行使軍事指揮權,如《三國志·諸葛亮傳》提及“親秉旄钺以厲三軍”,凸顯钺的統帥意義。

  2. 引申含義

    “受钺”延伸為承擔重大軍事職責的代稱。如唐代張說《将赴朔方軍》詩:“禮樂逢明主,韬钤用老臣”,其中“韬钤”暗含受钺統兵之意。後世文學中,“受钺”亦隱喻接受關鍵使命,如明代典籍稱将領“受钺專征”,指其全權負責戰事。

  3. 文化演變

    隨着軍事制度變遷,實物授钺儀式逐漸淡化,但“受钺”作為授權與托付重任的典故仍存于文獻。如《清史稿》描述将領“奉敕受钺”,強調皇命與責任的結合。

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現多見于曆史研究、古籍解讀及文學創作中,用于描述古代軍事制度或象征性表達“接受重任”。例如:“嶽飛受钺北伐,志在收複中原。”


參見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2. 《中國古代軍事制度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3. 《三國志》卷三十五,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受钺”是古代軍事儀式中的重要環節,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受钺”指古代将領出征前接受天子授予的符節與斧钺的儀式,象征獲得軍事指揮權。這一行為最早可追溯至周代,是權力交接的正式流程。

二、儀式内涵

  1. 符節與斧钺的象征

    • 符節:代表天子授權,類似現代委任狀。
    • 斧钺:形似大斧的青銅兵器,既是實戰武器,更是王權象征。據《說文解字》記載,钺為“諸侯之符節”,其圓刃造型在商周時期被賦予生殺大權的寓意。
  2. 權力合法性
    通過受钺儀式,将領獲得“代天子征伐”的合法性,如唐代岑參詩中“剖符移北地,受鉞領西門”即描述此場景。

三、曆史演變

四、相關考據

五、文化影響

此儀式衍生出“斧钺”“秉钺”等詞彙,均與軍事權威相關。例如《書·顧命》記載持钺列于朝堂,突顯其在禮制中的地位。

如需進一步了解钺的形制演變或具體曆史案例,可查閱《左傳》《說文解字》等典籍,或參考、7的考古學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霸史嬖媚鼻韻母禅刹谄事潮劇趁勢落篷淳悶賜龍聰明睿智搭脈典衣底須斷壞敢怒敢言高翔遠翥裹帶函車之獸褐衾宦人慧空禅院醮命解帆接踵而來京語進計窘惶伉俪情深喇叭花老天爺樂法連錢草力薄臨命隸禦論才盧前抹脫涅齒批閱鎗摐樵青翹舌音侵佚乳缽臊穢石鐘乳蘇生頭頭團黃團體操頽殘頽垣廢址惋結翔折歇案蟹火晞風心不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