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世俗的情狀。 唐 王勃 《澗底寒松賦》:“見時華之屢變,知俗态之多浮。” 唐 杜甫 《石筍行》:“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
(2).庸俗的情态。 宋 秦觀 《自警》詩:“從茲俗态兩相忘,笑指青山歸路僻。”《鏡花緣》第二回:“我們雖不必學人間暖閣圍爐那些俗态,何妨清吟聯句,遣此長宵?”
(3).世俗人的氣質。 唐 牛僧孺 《玄怪錄·張佐》:“以汝前生好道,以得到 兜玄國 ;然俗态未盡,不可長生。然汝自此壽千年矣。”
“俗态”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形容人或事物表現出的庸俗、缺乏修養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俗态”由“俗”(庸俗、低俗)和“态”(态度、舉止)構成,指言行舉止低劣、缺乏文化修養或高尚品質。常用于批評低俗的人或現象。
世俗的情狀
指社會風氣中浮華、虛僞的一面。例如唐代王勃在《澗底寒松賦》中寫道:“見時華之屢變,知俗态之多浮。”
庸俗的情态
形容人言行粗鄙、趣味低下。宋代秦觀在《自警》詩中提到:“從茲俗态兩相忘,笑指青山歸路僻。”
世俗人的氣質
指未脫離凡俗習氣的狀态。如唐代牛僧孺的《玄怪錄》中描述某人“俗态未盡,不可長生”。
多用于文學批評、人際交往評價,或對社會現象的諷刺。例如: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詩詞及現代詞典的解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來源。
《俗态》一詞多指行為舉止或言談舉止不合禮儀規範,缺乏修養或素質低下的狀态。
拆分部首:亻(人)、冖(宀)、目(目)
筆畫數:10
《俗态》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俗”即常态、通常的意思,“态”指狀态、樣子。合在一起表示常見且不體面的狀态。
《俗态》的繁體寫法為「俗態」。
古時候《俗态》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相同,沒有顯著區别。
1. 她的言談舉止總是透露着一股俗态,缺乏修養。
2. 這樣粗俗的行為舉止完全是對他們家教的無視。
3. 我們應該遠離俗态,追求高尚的品德和行為。
1. 俗氣:形容言談舉止或作風不符合雅緻、不高尚。
2. 俗世:指塵世間的事務和世俗生活。
3. 俗名:通俗的、普通的名字。
通俗、庸俗、低俗
文雅、高雅、修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