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澌泯的意思、澌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澌泯的解释

消失。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九流,则名、墨、纵横,业皆澌泯;阴阳、农圃,事率浅猥。” 清 恽敬 《朱石君尚书梅石观生图颂代张皋文》:“若言性命,不立形气,形气澌泯,性命长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澌泯是汉语中一个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复合词,由“澌”与“泯”两个近义语素构成,表示事物彻底消亡、消失殆尽的状态。以下从权威辞书及古籍用例角度详细解析:


一、单字本义溯源

  1. 澌(sī)

    《说文解字》释为“水索也”,本指水流枯竭,引申为“尽”“消亡”。如《礼记·曲礼下》“庶人曰死”郑玄注:“死之言澌也,精神澌尽也。”

    语义核心:强调事物如水流干涸般完全终结。

  2. 泯(mǐn)

    《说文解字》释为“灭也”,指消灭、消失。如《诗经·大雅·桑柔》“靡国不泯”,即“无国不灭”。

    语义核心:侧重彻底灭除、不留痕迹。


二、复合词“澌泯”的释义

“澌泯”属同义复合词,通过叠加强化“彻底消失”的含义:

典型用例:

  1. 历史文献

    《明史·忠义传序》:“忠义之士……虽姓名澌灭,犹足维纲常。”指忠义者姓名虽彻底湮灭,仍维系伦理纲常。

  2. 古代诗文

    清人全祖望《湖语》:“旧迹多澌泯无稽。”描述古迹大多消失无考。


三、语义特征与使用语境

  1. 彻底性

    区别于一般“消失”,“澌泯”隐含不可逆转的消亡,如文明断绝、痕迹湮灭。

    :古国文化因战乱而澌泯。

  2. 书面性与庄重感

    多用于历史、学术论述中,描述重大事物(如文明、传统、遗迹)的终结。

    :典籍散佚,古音澌泯。

  3. 情感色彩

    常含痛惜、慨叹之意,如梁启超《新民说》:“旧道德澌灭,新道德未成。”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2.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
  3. 《明史》卷二百八十九·忠义传序:中华书局点校本。
  4. 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湖语》:清代文集文献。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标注文献版本信息以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澌泯”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如下:

拼音与基本释义


文献出处与例句

  1. 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九流,则名、墨、纵横,业皆澌泯;阴阳、农圃,事率浅猥。”
    → 此处指名家、墨家等学派的影响力逐渐消失。

  2. 清代恽敬《朱石君尚书梅石观生图颂代张皋文》
    “若言性命,不立形气,形气澌泯,性命长生。”
    → 强调形与气的消逝与生命本体的永恒对比。


使用场景与语境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数据库。

别人正在浏览...

按狱白茅闭暗辨色表姐妹笔帽[儿]禀安避荣不见起辰象丑地黜刺当十钱丹枢点漆斗色凤鷄分界线奋拳各人祼享古异寒日荷赖鹤林皇亲回含诲正活落钧等溘尽课学联蜷麟服林泉约离携峦岏路毙迫索青炬轻螺穷窭子琼田草鹊槎荣冕拾金不昧守产邃邈损失滔滔不尽特奇佻巧头达王面万古挽裂晩叶象眼儿小父鞋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