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九流,则名、墨、纵横,业皆澌泯;阴阳、农圃,事率浅猥。” 清 恽敬 《朱石君尚书梅石观生图颂代张皋文》:“若言性命,不立形气,形气澌泯,性命长生。”
“澌泯”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如下:
拼音:sī mǐn
该词的发音较为固定,未发现其他变体读音。
核心含义
指“消失、消亡”。多用于描述事物逐渐消散或不复存在的状态,常见于古代文献和学术讨论中。
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九流,则名、墨、纵横,业皆澌泯;阴阳、农圃,事率浅猥。”
→ 此处指名家、墨家等学派的影响力逐渐消失。
清代恽敬《朱石君尚书梅石观生图颂代张皋文》
“若言性命,不立形气,形气澌泯,性命长生。”
→ 强调形与气的消逝与生命本体的永恒对比。
如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数据库。
澌泯(sī mín)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溃散或消失无踪。它由两个部首构成,分别是氵(三点水)和屯。氵表示与水相关的事物,屯则表示团聚或聚集。澌泯这个词的构造非常简洁,总共有七画。
澌泯最早来源于《诗经·王风·大任》:“文王陟降,穆如清风。下民之孽,维予小子。肃雍雍,抱时翼翼。维此契机。”这里的“澌泯”意指社会秩序的崩溃与人民的苦难。
在繁体字中,“澌泯”保持了简体字的结构和意义。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但整体变化不大。根据《说文解字》,古代写作“泣”、“瓴”。其中,“泣”表示悲哭或消失,瓴则表示聚水的石槽或水车。
以下是一些使用澌泯的例句:
1. 那场大火把整个村庄烧得澌泯一空。
2. 经过战争的洗劫,这座城市澌泯了所有的繁华。
3. 澌泯的风景与往日的辉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澌泯的近义词有溃散、涣散、消失、湮灭等。反义词则包括复兴、繁荣、出现、显现等。
一些与澌泯相关的组词包括:
1. 澌泯一空:指完全消失或毁灭。
2. 澌泯大雨:指大雨倾盆而下,或非常暴雨。
3. 澌泯的记忆:指记忆淡忘或失去。
总之,澌泯是一个形容人事物消失无踪或彻底瓦解的词语,含有一定的悲伤和灭亡的意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