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戰國 時 齊 孟嘗君 、 趙 平原君 、 楚 春申君 、 魏 信陵君 。 唐 李白 《送薛九被讒去魯》詩:“賢哉四公子,撫掌黃泉裡。” 元 方回 《送趙無已之臨川》詩:“ 原 嘗 春 陵 四公子,珠履三千分鼎食。”
(2).指 唐 周曾 、 王玢 、 姚憺 、 韋清 。《新唐書·忠義傳下·周曾》:“ 周曾 者,本 李希烈 部将,與 王玢 、 姚憺 、 韋清 志相善,號四公子。”
(3).指 明 末 清 初 方以智 、 冒襄 、 陳貞慧 、 侯方域 。 清 韓菼 《潛孝先生冒徵君墓志銘》:“四公子者, 桐城 方密之 以智 , 陽羨 陳定生 貞慧 , 歸德 侯朝 宗 方域 與先生( 如臯 冒辟疆 襄 )也。”
“四公子”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指代不同的人物群體,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指戰國時期四位以養士聞名的貴族:
指唐德宗時期将領周曾、王玢、姚憺、韋清,四人因志趣相投并參與對抗李希烈叛亂而并稱。
指明末複社文人:
另有“民國四公子”之說,指張學良、袁克文等人,但屬于近代民間稱謂,與曆史典故無直接關聯。不同時期“四公子”的組成存在争議,需結合具體文獻分析。
《四公子》指的是古代中國四個貴族子弟,他們分别是魏國的魏無忌、秦國的白起、楚國的項梁和趙國的趙勝。這四位英勇豪傑在曆史上有着傑出的軍事和政治才能,被譽為“四公子”。
《四公子》的拆分部首是:四(四點水);公(公字旁);子(子字底)。根據《康熙字典》,《四公子》的總筆畫數為11。
據考證,該詞最早出現在《史記·蘇秦列傳》中,用來形容魏國的魏無忌、秦國的白起、楚國的項梁和趙國的趙勝這四位年輕的貴族人物。
繁體字為「四公子」。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四公子」的寫法和現代寫法基本相同,沒有太大差異。
京劇《四郎探母》中,主人公四郎被尊稱為“四公子”,因為他出身高貴,才華橫溢。
四皇子、四貴子、四公主
四才子、四達士
庸才、尋常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