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 時, 秦 圍 趙 , 趙王 派 平原君 求救于 楚 。 平原君 欲在門客中挑文武備具者二十人作為隨從,但隻選中十九人。 毛遂 自薦隨往。至 楚 ,談判不決, 毛遂 按劍陳詞,迫使 楚王 歃血定盟;而十九人卻碌碌無為。事見《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後因以“十九人”指庸碌之輩。 唐 高拯 《及第後贈試官》詩:“公子求賢未識真,欲将 毛遂 比常倫。當時不及三千客,今日何如十九人?” 金 元好問 《史院夜直》詩:“悠悠未了三千牘,碌碌飜隨十九人。”參見“ 毛遂自薦 ”。
“十九人”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彙,其含義與“毛遂自薦”的故事密切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戰國時期,秦國圍攻趙國,趙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國求援。平原君計劃從門客中挑選20名文武兼備的隨從,但僅選出19人。此時,門客毛遂主動自薦補足名額,并在後續談判中發揮關鍵作用,迫使楚王歃血為盟。
“十九人”代指庸碌之輩,與毛遂的果敢形成鮮明對比。典故中,19人雖被選中,卻未能展現才能,反襯毛遂的卓越。
唐代詩人高拯在《及第後贈試官》中寫道:“當時不及三千客,今日何如十九人?”金代元好問的《史院夜直》也提到“碌碌飜隨十九人”,均借此典故諷刺平庸之人。
該詞常用于強調主動擔當的重要性,與“毛遂自薦”互為映照,提醒人們不應安于平庸。
總結來看,“十九人”通過曆史事件凝練為文化符號,既承載了對才能與機遇的思考,也成為文學中批判庸常的經典意象。
《十九人》是指由十九個人組成的群體或隊伍。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一支由十九個成員組成的團隊或組織。
《十九人》的拆分部首是“十”和“人”,“十”的部首是“十”字頭,“人”的部首是“人字旁”。根據這兩個字的筆畫,可以分别拆分為兩個筆畫。
《十九人》一詞源于漢語,由“十九”和“人”兩個字組成。它可以指代任何由十九個人組成的群體,如一個團隊、一個隊伍或者一個組織。
《十九人》的繁體字為「十九人」,與簡體字形式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十九人》這個詞的基本意思和組成部分并沒有改變。在古代漢字中,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字形和結構來表示這個詞。
1. 這支足球隊是一支由十九人組成的團隊。 2. 他們組建了一個由十九人參與的志願者隊伍。 3. 這個組織的顧問團由十九人組成。
《十九人》可以通過加上不同的形容詞或名詞來構成其他詞語,例如:“十九人團隊”、“十九人編隊”、“十九人陣容”等。
與《十九人》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十九個成員”、“十九名人士”、“十九位隊員”等。
與《十九人》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少于十九人”、“不足十九人”、“多于十九人”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