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考核。《通典·職官六》:“ 漢 有禦史主簿…… 大唐 置一員,掌府事,勾稽省事。”《舊五代史·唐書·李敬義傳》:“為臣之節如斯,貽厥之謀何在!須加懲責,以肅朝倫,九寺勾稽,尚謂寬典,可責授衛尉寺主簿。”
(2).查考核算。 元 趙孟頫 《題耕織圖奉懿旨撰》詩之九:“勾稽數多寡,必假布數清。”《明史·秦紘傳》:“總鎮府故有賞功所,歲儲金錢數萬,費出無經,宜從都禦史勾稽。” 清 方苞 《禮部尚書陳公神道碑》:“公性沉靜,其治事,勾稽文簿,終日不倦。”
“勾稽”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主要涉及會計學、稅務核查及文學藝術等領域。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會計報表之間或同一報表項目内在的邏輯對應關系。例如:
指通過比對、驗算等技術手段,核實稅務數據的準确性。例如稅務部門利用相關數據交叉驗證,發現逃漏稅行為。
“勾稽”的核心含義是邏輯對應與對比驗證,具體應用場景包括: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會計學教材或《漢典》等權威詞典。
《勾稽》(gōu jī)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以幽默、滑稽的方式表達的詩文或說話。勾稽的作品通常以輕松诙諧、調侃嘲諷的語言形式,表達對社會現象、人物行為等的觀察和思考。
《勾稽》這個詞拆分的部首是“勹”和“禾”,筆畫數為11畫。其中,“勹”在《說文解字》裡是指手臂,用來表示捆綁的意思;“禾”代表着莊稼,意味着農耕、收獲。
《勾稽》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衛風·木瓜》:“悔君自旋勿奏絲,勿音琴瑟;冢上枸杞,言告子師。”這裡“勾稽”用作動詞,意為“彈奏”。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描述幽默詩文的專用名詞。
在繁體字中,《勾稽》通常寫作「勾稽」。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勾稽》的字形略有變化。例如在《說文解字注》中,《勾稽》一詞的寫法為「句矩」,表示使用規矩或标準來引導人的行為。
1. 他喜歡用勾稽的手法寫作,讓讀者在歡笑中思考。
2. 這篇勾稽的文章真是妙趣橫生,讓我捧腹大笑。
1. 勾稽作品
2. 勾稽詩
3. 勾稽散文
1. 幽默
2. 滑稽
3. 诙諧
1. 正經
2. 嚴肅
3. 莊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