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四聪的意思、四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四聪的解释

(1).能远闻四方的听觉。《书·舜典》:“明四目,达四聪。” 孔颖达 疏:“达四方之聪,使为己远听四方也。”《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闢四门而开四聪,采狂夫之瞽言,纳芻蕘之谋虑。” 唐 刘禹锡 《贺赦表》:“耳达四聪。”

(2).指 三国 魏 夏侯玄 等四人。《三国志·魏志·诸葛诞传》“ 明帝 恶之,免 诞 官。” 裴松之 注引 晋 郭颁 《世语》:“当世俊士散骑常侍 夏侯玄 ,尚书 诸葛诞 、 邓颺 之徒,共相题表,以 玄 畴 四人为四聪, 诞 备 八人为八达。”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四聪”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主要角度解析:

一、古籍经典中的原始含义

  1. 指帝王广开言路、听取四方意见的能力
    源自《尚书·舜典》中“明四目,达四聪”,意为帝王应拓宽视野、倾听各方声音。孔颖达疏注:“达四方之聪,使为己远听四方也”。唐代刘禹锡《贺赦表》中“耳达四聪”也延续了这一意象,强调君主需广泛纳谏。

二、历史人物引申义

  1. 特指三国时期魏国的四位名士
    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世语》,夏侯玄、诸葛诞、邓飏等四人被称为“四聪”,与“八达”等群体并称,代表当时的名士集团。

补充说明

建议结合《尚书》《三国志》等古籍原文及权威词典(如汉典)进一步探究其历史语境。

网络扩展解释二

四聪

《四聪》是一个汉语词汇,表示人类的四种听觉的功能,即目视、听觉、嗅觉和味觉。

拆分部首和笔画

《四聪》是由两个部首组成的,分别是“口”和“耳”,共计12画。

来源

《四聪》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公孙丑上》:“眼目聪明,耳聪故为四聪。”

繁体

繁体字中的《四聪》为“四聰”。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四聪》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其中“聪”字在古代写作“聰”。

例句

1. 孩子眼聪、耳聪,对事物的感知非常敏锐。

2. 作为厨师,他利用嗅觉和味觉来判断食材的新鲜度。

3. 从眼聪的角度来看,这幅画的色彩搭配非常和谐。

组词

1. 目视:即目力聪明,能够看清事物。

2. 听觉:指耳聪明,能够听到声音。

3. 嗅觉:指鼻子的聪明程度,能够闻到气味。

4. 味觉:即舌头的聪明度,能够品味食物的味道。

近义词

1. 五官:指人的眼、耳、鼻、舌、口五个感官器官。

2. 感官:指人体接受外界刺激的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

反义词

缺聪:指某种感官的功能不完善或者丧失。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