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國 時 秦 人 司馬錯 的簡稱。 唐 劉知幾 《史通·煩省》:“ 張儀 、 馬錯 為 秦 開 蜀 ,施於 三國 ,則 鄧艾 、 鐘會 之事也。” 明 無名氏 《蜀都賦》:“若乃障撫扞禦,衆豪回瞻,經營興創,蕩滌夷殲,則 馬錯 、 張儀 ,雄開築以廣圖。”
“馬錯”是戰國時期秦國名将司馬錯的簡稱,屬于曆史人物稱謂的縮略表達。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馬錯”特指秦國名臣司馬錯(生卒年不詳),他是戰國中後期重要軍事家,曾輔佐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代君主,以伐蜀戰略聞名。
曆史背景與成就
司馬錯曾率軍滅蜀(公元前316年),使秦國獲得巴蜀糧倉,奠定統一基礎。其軍事策略被唐代劉知幾《史通》評價為“張儀、馬錯為秦開蜀”,與三國時期鄧艾、鐘會平蜀相提并論。
文獻記載
明代無名氏《蜀都賦》提及他與張儀共同開拓蜀地:“馬錯、張儀,雄開築以廣圖”,印證其曆史地位。
常見誤讀說明
需注意“馬錯”并非成語或現代詞彙,部分網絡解釋将其拆解為“馬匹的錯誤”屬于謬誤,實際是古人姓名的簡稱用法。
可通過權威曆史典籍如《史記·張儀列傳》《戰國策》等進一步了解司馬錯生平事迹。
《馬錯》是一個成語,含義是馬匹行走時出了差錯,比喻事情沒有按照原計劃進行或發生了意外的變故。
拆分部首:馬(馬字邊上的部首)+錯(錯字的邊上的部首)
拆分筆畫:馬(四畫)+錯(九畫)
《馬錯》起初出自《韓非子·喻老》:“《昭明》失館論曰:‘馬前馬後,非常用之。’今猶以為是,是以馬錯。”此後,這個成語在民間廣為流傳。
繁體字為「馬錯」。
在古代,「錯」字的寫法有所差異,常見的古漢字寫法為「錯」。
他的計劃沒有按照預期進行,真是馬錯透了。
馬虎、錯綜複雜、錯過、差錯不斷等
失誤、差錯、疏忽、錯誤
順利、準确、正常、成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