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怪得 ”。1.驚怪,驚疑。 唐 杜甫 《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楓樹,怪底江山起煙霧。” 唐 白居易 《和郭使君枸杞》:“不知靈藥根成狗,怪得時聞吠夜聲。” 宋 辛棄疾 《永遇樂·梅雪》詞:“怪底寒梅,一枝雪裡,隻恁愁絶。” 宋 李曾伯 《滿江紅·和劉倉詠雪》詞:“推枕聞雞,正怪得,乾坤都白。”
(2).難怪。 唐 曹唐 《小遊仙詩》之四四:“怪得 蓬萊 山下水,半成沙土半成塵。” 前蜀 韋莊 《婺州屏居蒙右省王拾遺車枉降訪病中延候不得因成寄謝》詩:“怪得白鷗驚去盡,緑蘿門外有朱輪。” 宋 楊炎正 《秦樓月》詞:“斷腸芳草萋萋碧,新來怪底相思極。”《東周列國志》第五九回:“怪得前日 鄢陵 之戰, 郤犨 與 嬰齊 對陣,不發一矢,其交通之情可見矣。” 清 黃景仁 《太白墓》詩:“此間地下真可觀,怪底江山總生色。”
“怪底”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及用法:
指對某種異常現象或行為感到驚訝或疑惑。例如:
用于解釋某種現象的原因,帶有恍然大悟的語氣。例如: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具體出處,可參考詩詞類工具書或古籍數據庫。
怪底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第一個字是“怪”,在《康熙字典》中的部首是忄(心旁) ,總筆畫數是8;第二個字是“底”,在《康熙字典》中的部首是廣(宀旁) ,總筆畫數是5。
怪底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指的是人或事物的底子或根源具有奇特、神秘或怪異之處。該詞彙在古代經典文獻中廣泛使用,如《論語·公冶長》中的“所謂怪底者,世人亦然”。
在繁體字中,怪底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為「怪底」,隻是簡化程度不同。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怪底的古時寫法為「央」加上「敕」。這種寫法在現代已不再使用。
以下是怪底一詞的幾個例句:
1. 這個人我認識很久了,他有着怪底的本能,總能預見事情的發展。
2. 這個神秘的怪底之地,一直吸引着無數探險家前來探索。
3. 他的創作風格總是帶有一種怪底的氣息,讓人琢磨不透其中的意味。
怪底的反義詞可以是常底、平底等詞語,表示相對正常、平常的底子或根源。
怪底的近義詞可以是奇底、神底等詞語,表示具有奇特、神秘性質的底子或根源。
組詞方面,怪底可以組成其他詞語,比如怪異、怪風怪氣、奇怪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