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名。《周禮》夏官之屬,主管功賞之事。 北周 因 周 制置司勳,掌六勳之事。 隋 置司勳侍郎,屬吏部。 唐 宋 改為郎中, 明 清 稱稽勳司, 清 末廢。參閱《唐六典》卷二、《清通典·職官二》。
(2).指 杜牧 。 牧 嘗為司勳員外郎,故稱。 甯調元 《柬蛻庵三什》詩之三:“多謝司勳能薄倖,幾回惆悵欲歸時。”
司勳是中國古代官制中的職官名稱,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周禮·夏官·司勳》明确記載其職能為“掌六鄉賞地之法,以等其功”,即負責記錄、核定功臣的功績并制定相應封賞規則,屬于“夏官司馬”體系下的重要職位。其名稱由“司”(掌管)與“勳”(功績)二字構成,體現了該官職的核心職責。
在曆史演變中,司勳的職能範圍隨朝代更疊有所調整。唐代尚書省吏部下設司勳司,主事官員稱“司勳郎中”,專管官員勳級授予及審核,《唐六典》載其“掌官吏勳級,凡十有二轉為上柱國,視正二品”,形成十二轉勳官制度。這一制度直接影響宋元官制,至明清時期職能逐步并入吏部考功司。
現代漢語中,“司勳”作為曆史詞彙仍具語言學價值,常見于古籍研究領域。《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主管功賞事務的官吏”,其詞義穩定性反映出中國古代官僚制度對漢語言文化體系的深遠影響。
“司勳”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主要解釋如下:
起源與職責
司勳最早見于《周禮》,為夏官司徒下屬官職,主管功賞事務,負責按功勞大小賞賜土地或榮譽。其機構設置包括上士、下士及府、史、胥、徒等屬員,具體職責如“掌六鄉賞地之法”,将土地産出的三分之一作為受賞者收入,三分之二作為賦稅。
曆史沿革
在詩詞中,“司勳”常指唐代詩人杜牧。因杜牧曾任司勳員外郎,故後世文人以官職代稱其名。例如甯調元詩句“多謝司勳能薄幸”中,“司勳”即指杜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詞典釋義)、(機構沿革)等來源。
愛賢念舊撤瑟擔心大忘地下水庫方山冠豐融豐施風樹格得灌滌亨運鴻曆後金瀤澤緩聲假婦戲見頭角較瘦量肥劫人激奬靜深雞犬桑麻康惠窺伺喇叭聯續令才黎杖率德冥微泥濜賠錯噴散漂沒迫壓乾恩蔭祈寒傾陁秋莢曲悟容顔入滅失張失緻數東瓜,道茄子水鴉兒鉥心刿目悚恧韬樹吞舟外界外三關外祖母五铢衣饷鞘先情閑豔銷鈍消化道夏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