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邊遠少數民族地區。《三國志·魏志·陳留王奂傳》:“今國威遠震,撫懷六合,方包舉殊裔,混一四表。” 晉 陸機 《辨亡論上》:“庶尹盡歸於上,四民展業於下,化協殊裔,風衍遐圻。”
“殊裔”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ū yì,主要含義如下:
指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常用于描述地理或文化上遠離中原的族群聚居區域。
字義拆分:
古籍例證:
其他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擴展為“出身或背景特殊的人”,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三國志》或陸機文集等古籍原文。
殊裔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殊”字是由“歹”和“禾”兩個部首組成,其筆畫數為8畫。而“裔”字則由“衣”和“毛”兩個部首組成,其筆畫數為11畫。
殊裔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早在《說文解字》中已有記載。在古代的社會中,人們通過這個詞表示同一個祖先的後代,意味着共同血統或家族關系。
在繁體字中,“殊”字的形狀與簡體字基本相同,而“裔”字的寫法略有不同,繁體字中的“裔”字多用“袘”代替。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在古代寫法中,“殊”字的上半部分通常是用一個“歺”字代替,而下半部分仍為“禾”字。而“裔”字的寫法在古代大多數情況下與現代無異。
他們是同一個族群的殊裔,擁有共同的血脈。
殊裔可以與其他詞彙組合成不同的詞語,例如:“殊裔後代”、“殊裔子孫”。
與殊裔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同宗”、“同祖”。
與殊裔意思相反的詞語可以是“非同宗”、“異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