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色的意思、服色的詳細解釋
服色的解釋
(1).車馬和祭牲的顔色。曆代各有所尚。《禮記·大傳》:“改正朔,易服色。” 鄭玄 注:“服色,車馬也。” 孔穎達 疏:“謂 夏 尚黑, 殷 尚白, 周 尚赤,車之與馬,各用從所尚之正色也。” 孫希旦 集解:“服,如服牛乘馬之服,謂戎事所乘;若 夏 乘驪, 殷 乘翰, 周 乘騵是也。色,謂祭牲所用之牲色;若 夏 玄牡, 殷 白牡, 周 騂犅是也。”
(2).官員品服和吏民衣着的顔色。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官爵封建·服色》:“《隋禮儀志》曰: 大業 元年, 煬帝 詔 牛弘 、 宇文愷 等創造章服差等:五品已上通著紫袍,六品已下兼用緋緑,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皁,士卒以黃……《筆談》曰:中國衣冠,自 北齊 全用胡服,窄袖緋緑。此蓋其始也。” 唐 元稹 《于季友授石羽林将軍制》:“榮以服色,列於藩垣。”
(3).衣着的樣式色澤。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五:“﹝ 文合 ﹞具説女子姿質服色、言語相反覆本末。令入問女,所言皆同。”《警世通言·蘇知縣羅衫再合》:“那僧人看見 鄭夫人 豐姿服色,不像個以下之人,甚相敬重,請入浄室問訊。” 梁啟超 《變法通議·論不變法之害》:“入 關 之初,即下薙髮之令,頂戴翎枝,端罩馬褂,古無有也,則變服色矣。”
詞語分解
- 服的解釋 服 ú 衣裳:服裝。制服。 穿衣裳:服喪。服用(a.指穿衣服、用器物;b.吃藥)。 作,擔任:服務。服刑。服兵役。 順從:信服。佩服。降(俷 )服。服辯(舊指認罪書)。服膺(牢記在胸中,衷心信服)。
- 色的解釋 色 è 由物體發射、反射的光通過視覺而産生的印象:顔色。色彩。色相(刵 )。色調(刼 )。 臉上表現出的神氣、樣子:臉色。氣色。色厲内荏。 情景,景象:行色匆匆。景色宜人。 種類:各色用品。 品質,質
網絡擴展解釋
“服色”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意義與顔色在禮儀、政治和社會等級中的象征性應用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
車馬與祭牲的顔色
根據《禮記·大傳》記載,古代王朝更疊時會“改正朔,易服色”,這裡的“服色”主要指車馬和祭祀所用牲畜的顔色。例如:
- 夏朝尚黑,車馬用黑色;
- 商朝尚白,祭牲用白色;
- 周朝尚赤,車馬和祭牲均用赤色。
-
官員與民衆的服飾顔色
不同朝代通過服色區分社會等級。如隋唐時期:
- 五品以上官員穿紫袍;
- 六品以下穿绯(紅)或綠袍;
- 平民穿白衣,屠夫、商人穿黑衣。
-
衣着的樣式與色澤
廣義上也指個人服飾的整體搭配,如《搜神記》中通過“服色”描述人物衣着特征。
二、曆史演變
- 五德終始說的影響
秦漢後,新王朝建立會依據“五行相克”理論選擇象征色(如漢朝尚黃,對應土德),以此彰顯政權合法性。
- 制度化發展
唐代以後,服色制度逐漸細化,成為官階标識的重要部分,如宋代“紫袍玉帶”象征高官顯貴。
三、文化意義
服色不僅是禮儀規範,更承載政治象征和社會秩序功能。例如清代強制漢人改穿滿族服飾(易服色),以此強化統治權威。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考據,可參考《禮記》《隋書·禮儀志》等典籍,或查看來源網頁。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服色(fú sè)一詞是指衣着的顔色,用來描述衣物或服飾的色彩。下面将分别介紹其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古時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服:衣服,由“衣”部首和3畫組成。
- 色:顔色,由“色”部首和6畫組成。
來源:
- 服色一詞來源于漢語,是由“服”和“色”兩個字合并而成的。
繁體字:
- 服色在繁體字中保持為“服色”。
古時漢字寫法:
- 在古代漢字中,服色的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太大變化。
例句:
- 今天我穿着一件鮮豔的服色,十分搶眼。
- 他的服色選擇相當時尚,每次都能引起别人的關注。
組詞:
- 服飾:指用來穿着的衣物、飾品等。
- 色彩:指顔色的綜合概念,以及色彩的變化和運用。
- 服裝:指一般的外衣、褲子等穿戴物。
近義詞:
- 色彩、顔色、色澤、色調
反義詞:
- 無色、黑白、灰暗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