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拜獻的意思、拜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拜獻的解釋

禮拜獻祭。《隋書·禮儀志一》:“樽俎之物,依於質文,拜獻之禮,主於虔敬。”《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 巢大郎 一發懼怕,燒紙拜獻,不敢吝惜,隻求無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拜獻"是由"拜"與"獻"組成的複合動詞,在漢語中承載着禮儀文化的深層内涵。《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恭敬地進獻",強調行禮與呈獻的雙重儀軌。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禮制,在《禮記·月令》中記載:"天子乃祈來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門闾,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乃命大酋,秫稻必齊,麴糵必時,拜獻之禮必潔。" 展現其祭祀禮儀中的使用場景。

從構詞法分析,"拜"本義為雙手捧禾谷敬獻神明,《說文解字》釋為"首至地"的敬禮動作;"獻"則取"祭宗廟犬羹"的本義,二者結合形成禮儀性進獻的完整意象。在《左傳·僖公九年》中"王使宰孔賜齊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賜伯舅胙。'齊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後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 的記載,印證了古代諸侯朝觐時的拜獻程式。

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文學語境,如茅盾《白楊禮贊》中"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雖未直接使用該詞,但繼承了"恭敬呈獻"的核心語義。在民俗研究中,《中國禮儀制度研究》指出,當代某些地區仍保留着春節向宗祠拜獻三牲的習俗,延續着禮敬天地、追思先祖的文化功能。

網絡擴展解釋

“拜獻”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ài xiàn,其核心含義為“禮拜獻祭”,指通過行禮的方式表達敬意并進獻祭品。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該詞:


一、基本釋義

  1. 詞義構成

    • “拜”:指行禮、跪拜等表示恭敬的動作,常見于宗教或莊重場合。
    • “獻”:指進獻祭品、貢品,如食物、酒水等。
    • 組合義:兩者結合表示通過儀式性的禮節向神明、祖先或尊者進獻祭品,以表虔誠或祈求庇佑。
  2. 典型用法
    多用于宗教祭祀、祈福儀式或古代文獻中。例如: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燒紙拜獻,不敢吝惜,隻求無事。”
    李白《春日行》:“小臣拜獻南山壽,陛下萬古垂鴻名。”


二、曆史與文獻用例

  1. 古代禮儀記載

    • 《隋書·禮儀志一》提到:“拜獻之禮,主於虔敬”,強調儀式中虔誠的重要性。
    • 陸遊《賽神曲》中“再拜獻神神不違”,描繪了祭祀場景。
  2. 文化背景
    古代“拜獻”常與祭祀、祈福活動相關,如祭祀天地、祖先或神明,體現對超自然力量的敬畏與依賴。


三、近義詞與關聯詞


四、現代使用場景

  1. 宗教儀式:如佛教、道教信徒在寺廟中進香、供品時的行為。
  2. 文學表達:用于詩詞或曆史題材作品中,增添莊重感。
  3. 民俗活動:部分傳統節日(如清明節、中元節)仍保留類似習俗。

“拜獻”是融合禮節與物質奉獻的儀式行為,常見于古代文獻與傳統文化中,其核心在于通過虔誠的禮儀表達敬意或祈求。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二刻拍案驚奇》或《隋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阿平綁匪包貢扁圓禅衆朝元晨暝棰頓丹陛地磚方謀份量賦銘港口辜恩負義瞶瞀鬼戎華燦護鈴濺沫瞯然蕉白交頭互耳金餅金華殿斤脈積貯巨量拒之門外庫侖定律臨睨掄捆明訓爬羅剔抉袍襺憵樸蒲輪撲明撲掩牽扯情曲秋衣燃眉之急任便肉荳蔻生訣身名俱滅實學師子花淑候庶男蔬筍歲暮天寒兔頭兔子尾巴長不了文派吳歌相诮香山寺新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