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載舟船。 漢 焦贛 《易林·大有之蠱》“黃龍景星”原注:“ 禹 渡 江 ,黃龍負舟。” 唐 蘇颋 《春日芙蓉園侍宴應制》詩:“荷芰輕熏幄,魚龍出負舟。” 清 查慎行 《次韻答劉東臯》:“展翼須大風,負舟視積水。”
“負舟”一詞有兩種主要解釋,具體需結合語境理解:
成語的比喻含義
指背負船隻前行,比喻承擔重大責任或艱巨任務。這一用法源自古代傳說:廬山有一名為“真面目”的怪物,其船極重,需人力背負移動,因此衍生出“負重前行”的象征意義。現代多用于形容工作、學習中承受壓力或肩負使命的場景,例如:“他獨自負舟,完成了整個項目的攻堅。”
字面含義與文獻出處
本義為“承載舟船”,多見于古籍引用。例如:
擴展說明:兩種解釋看似矛盾,實則為引申關系。從“承載舟船”的本義(如黃龍馱舟)逐漸演化為人類主動“背負舟船”的意象,最終形成承擔責任的抽象表達。具體使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側重字面還是比喻義。
《負舟》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像負船一樣背負着沉重的負擔,形容承擔了重大責任或困難的情況。
《負舟》的部首是貝(貝殼),筆畫數為14畫。
《負舟》來源于《左傳·宣公十三年》,原文是“甯以祿養親,不負、楚舟于江漢也。”意為甯願用自己的俸祿來養活親人,也不要背負楚國的船隻行船在江漢之間。
《負舟》的繁體字為「負舟」。
在古時候,漢字「負」的寫法如下:
負的上面寫“⺈”,下面寫“火”,全字是「負」。
他背負着整個家庭的經濟負擔,就像負舟一樣艱難。
組詞:
- 負擔:表示承擔重任、壓力等。
- 負責:表示承擔責任,負責任的态度或行為。
- 負氣:表示心情低沉、不痛快。
- 負心:表示背叛、不忠誠。
近義詞:
- 承擔:表示接受、擔負責任。
- 背負:表示背負、負荷。
- 肩負:表示擔負、負擔。
反義詞:
- 解脫:表示擺脫、解救。
- 輕松:表示不費力氣、沒有壓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