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浮薄衰落的末世。 南朝 宋 周朗 《上書獻谠言》:“況乃運鐘澆暮,世膺亂餘,重以宮廟遭不更之酷, 江 服被未有之痛,千裡連死,萬井共泣。”
(2).謂世道浮薄衰暮。《梁書·處士傳·何胤》:“兼以世道澆暮,争詐繁起,改俗遷風,良有未易。”
“澆暮”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社會風氣輕浮、道德衰敗的末代時期。
出處:南朝宋·周朗《上書獻谠言》中提到“運鐘澆暮”,形容當時社會處于衰微狀态。
例句:
“況乃運鐘澆暮,世膺亂餘,重以宮廟遭不更之酷……”(《上書獻谠言》)
強調社會整體風氣的淺薄與頹廢,常用來批評道德淪喪、人心不古的現象。
出處:《梁書·處士傳·何胤》中描述“世道澆暮,争詐繁起”,反映社會紛争與虛僞。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批判性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梁書》《南史》等史書。
《澆暮》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傍晚時分的時候澆灌田地。它比喻在關鍵時刻做一些必要的工作或行動。
《澆暮》的拆分部首是“氵”和“日”,部首“氵”表示與水有關,部首“日”表示與太陽有關。
單個字的《澆》有6畫,《暮》有12畫。
《澆暮》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唐代杜牧的《秋夕》詩:“鳥下拂雲堆,人歸鼓角悲。”這句詩描繪了人們在傍晚時分返回田地,聽到遠處傳來鼓聲和角聲,意味着開始澆灌農田。
《澆暮》的繁體字是“澆暮”。
古時候,漢字《澆暮》的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
他知道關鍵時刻要及時行動,《澆暮》不可。
澆水、澆花、澆灌、澆築、暮色、暮年、暮然、暮霭
日暮、黃昏、傍晚、黃昏、黃道、昧
黎明、破曉、拂曉、清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