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烹饪賴水火而成,調味兼鹽梅而用。喻人之才性雖各異,而可以和衷共濟。《舊唐書·忠義傳上·王義方》:“天子置三公、九卿……本欲水火相濟,鹽梅相成,然後庶績鹹熙,風雨交泰。”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十二:“﹝ 太公 伯夷 ﹞念王室之如燬,固欲起而救亂,思冠冕之毀裂,又恐因而階亂,故水火相濟,鹽梅相成,各以一事自任。”
“水火相濟,鹽梅相成”是一個聯合式成語,源自古代典籍,包含兩層相輔相成的比喻意義:
一、本義與出處
二、引申含義
2.比喻人才協作
“水火相濟”象征不同屬性的事物互補(如剛柔并濟),“鹽梅相成”則特指賢臣輔佐君王治理國家,強調人才各有所長且需和諧共事。
例如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中,用此成語描述太公與伯夷共同輔佐周文王的情景。
三、應用場景
該成語多用于描述團隊協作、社會治理等場景,強調差異性與互補性的統一。例如現代可比喻企業管理者與技術人員各展所長,推動項目成功。
補充說明
單獨使用時,“鹽梅相成”更側重賢臣治國(如提及的“君王與臣子協作”),而“水火相濟”可泛指引申為矛盾事物的平衡(如中醫理論中的陰陽調和)。
《水火相濟,鹽梅相成》是一句成語,用來形容兩種表面上看起來矛盾的事物互相融合、互相依賴,共同發揮作用,最終達到和諧統一的狀态。它表達了事物之間的相互補充、統一共生的關系。
《水火相濟,鹽梅相成》的成語拆分為:水(部首:水,筆畫:4)、火(部首:火,筆畫:4)、相(部首:目,筆畫:9)、濟(部首:水,筆畫:10)、鹽(部首:皿,筆畫:8)、梅(部首:木,筆畫:7)、相(部首:目,筆畫:9)、成(部首:戈,筆畫:5)。
《水火相濟,鹽梅相成》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學著作《莊子》中的一則寓言故事。故事講述了梅花和鹽相互依存,通過相互補充,才能最終發揮出各自的作用。
《水火相濟,鹽梅相成》是這個成語的繁體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成語《水火相濟,鹽梅相成》的寫法并沒有太大差異。
1. 這個項目需要技術和市場兩方面的支持,隻有水火相濟,才能取得成功。
2. 兩人性格迥異,但正是因為這種差異,才使得他們的團隊水火相濟,鹽梅相成。
水火、相濟、鹽梅、相成。
和衷共濟、互補、相得益彰。
水火不容、南轅北轍、勢如水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