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瓦剌國的意思、瓦剌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瓦剌國的解釋

舊時譏稱行為不正當的婦女。 清 翟灏 《通俗編·婦女》:“ 洪容齋 《俗攷》: 瓦剌 虜人最丑惡,故俗詆婦女之不正者曰 瓦剌國 。 汪價 《儂雅》:今俗轉其音曰歪賴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瓦剌國是中國古代史籍中對明代蒙古高原西部遊牧政權的稱謂,特指由衛拉特蒙古(Oirat Mongols)建立的部落聯盟政權。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瓦剌”(Wǎlà)是明代漢文文獻對衛拉特蒙古的漢語音譯稱謂,亦稱“斡亦剌”“衛拉特”等。該詞在《辭海》(第七版)中定義為:“明代對西部蒙古各部的總稱,活動于漠西,曾建立強大政權,與明朝時戰時和。”其主體包含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四大部落,遊牧于阿爾泰山至額爾齊斯河一帶。

二、曆史沿革與政權特征

瓦剌國并非嚴格意義上的中央集權國家,而是以軍事聯盟為紐帶的遊牧政權。15世紀初期,瓦剌首領脫歡、也先相繼統一蒙古諸部,建立橫跨蒙古高原、中亞的霸權。1449年,也先率軍在“土木之變”中俘獲明英宗,達到鼎盛。其統治模式以“丘爾幹”(部落議會)為核心,通過軍事征服與聯姻維系聯盟,經濟依賴遊牧、貿易及戰争掠奪。

三、與中原王朝的關系

瓦剌國與明朝形成“朝貢-封賞”的特殊互動體系:

  1. 政治層面:接受明朝“順甯王”“賢義王”等封號,定期遣使朝貢;
  2. 經濟層面:通過官方馬市貿易換取茶葉、絲綢等物資;
  3. 軍事沖突:1449年土木堡之變後,雙方關系轉向對峙,直至16世紀瓦剌勢力衰落。

四、民族演變與文化影響

瓦剌部落後裔發展為清代衛拉特四部,其中:


參考資料

  1.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年,ISBN 978-7-5326-5200-3. 線上版
  2. 《中國曆史大辭典·明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ISBN 7-5326-1990-6.
  3. 《民族詞典》,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ISBN 7-5409-1946-5.

網絡擴展解釋

“瓦剌國”這一詞語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含義,需結合曆史與語言文化背景進行區分:

一、漢語俗語中的貶義用法

根據多個詞典及文獻記載,“瓦剌國”在明清時期被用作對行為不端婦女的譏稱。其來源與民族偏見相關:

  1. 詞源:明代學者洪邁在《俗考》中提到,因瓦剌部族(蒙古分支)被中原視為“丑惡”,故借其名貶稱女性。
  2. 演變:清代翟灏《通俗編》記載,該詞後來音轉為“歪賴貨”,進一步強化貶義色彩。

二、曆史上的瓦剌政權

與俗語不同,曆史上的瓦剌是蒙古高原的重要政治實體:

  1. 起源:唐代稱“瓦爾剌噶”,元朝時歸屬蒙古帝國,與黃金家族聯姻。
  2. 強盛期:15世紀統一蒙古,曾制造“土木堡之變”俘獲明英宗,并圍攻北京。
  3. 現代演變:其後裔主要分布于中國新疆、青海及俄羅斯卡爾梅克等地,清朝稱“衛拉特蒙古”。

三、二者關聯辨析

詞語“瓦剌國”與曆史政權無直接關聯,僅為借名貶斥的俗語。需注意語境區分,避免混淆曆史與語言文化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

哀隱白璧微瑕猜疑槽道摻摻赤绋磁鐵礦點頭哈腰抵搭冬醪豐露福克蘭群島鈎鐮駭人視聽酣态熇暑核驗荒疇懽如灰冷穢汙恢迂嫁奁江陬焦耳定律節孝祠覺皇開素克厲誇逐庫丁枯桑戀人钌铞兒寥寥離魂舍栗斯倫次昧己瞞心農隱排奡盤盤國朋雠纰越球刀撒然撒帳神筆神智體水墨圖天阿痿瘁文筆文山武陵蠻烏雲壓頂響集孝順俠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