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low oneself to be seized without putting up a fight;wait for capture with tied hands] 捆起手來等候别人來捉拿,比喻無法脫逃或無力抵抗
謂捆起手來由人捉拿。形容無力反抗,甘被俘獲。 宋 洪邁 《夷堅支志庚·方大年星禽》:“眼者叱使往,目 詹 執縛。其人束手就擒,承伏厥罪。”《儒林外史》第八回:“ 寧王 鬧了兩年,不想被 新建伯 王守仁 一陣殺敗,束手就擒。”《收穫》1981年第5期:“他本能地把雙手抱在胸前,似乎準備束手就擒。”亦作“ 束手就禽 ”。 王闿運 《桂陽陳侍郎行狀》:“衆如言,夜徑入山寺, 明先 唯與徒黨十數人居,束手就禽。”
“束手就擒”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最早出自《宋史·苻彥卿傳》:“與其束手就擒,曷若死戰,然未必死。”,描述了面臨絕境時放棄抵抗的選擇。
屬于連動式成語,強調動作的連貫性(先“束手”後“就擒”)。
該成語多用于描述被動接受不利結局的場景,常見于曆史、文學作品中。
《束手就擒》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被捕後沒有反抗、毫無抵抗之力。它的拆分部首是「木」和「手」,總共有13畫。
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的戰争時期,當敵軍合圍或進攻時,被困的一方束手無策,隻能任憑對方擒獲。它的繁體寫法是「束手就擒」。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由于不斷演變和形成規範,「束手就擒」可能存在不同的字形。然而,根據現代漢字的标準,它的寫法以「束手就擒」為準。
下面是一個使用「束手就擒」的例句:
在棋局中,圍棋高手可以使對手陷入困境,讓對方束手就擒。
關于「束手就擒」的一些相關詞彙包括:
- 組詞:束手待斃、束手無策、擒賊擒王
- 近義詞:任人宰割、聽天由命
- 反義詞:力戰不屈、浴血奮戰
【别人正在浏覽】